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黑頂吸蜜鸚鵡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外形特征

黑頂吸蜜鸚鵡共有七個亞種,依亞種不同體長約30-33厘米,體重200-260克。頂部具黑色帽,具紅色的頭和身體,綠色翅膀,翼下覆羽黃色,藍色腿,翕與腹部有寬紋,亞種顏色差別很大,但都有紅頭和身體及綠色翅膀。鳥喙粉紅色,虹膜黑色。1

生活習性通常成對或聚集10只左右的小群活動,所有吸蜜鸚鵡舌尖也呈刷狀, 方便它們吸食花粉?;\養(yǎng)的情況下, 可從鳥店購買專門為吸蜜鸚鵡設計的鳥食, 這些鳥食多以粉狀出售, 部份需要與水混合。也需提供蔬果。

它們叫聲不及紅色吸蜜鸚鵡及彩虹吸蜜鸚鵡吵。說話能力在吸蜜鸚鵡中算是較好的品種。剛購買時需要確保周邊氣溫不低于攝氏25度, 在冬天需要確保周邊氣溫不低于攝氏15度。天然食物有花蜜、花粉、水果及昆蟲等。2

棲息環(huán)境喜愛棲息在森林及其邊緣帶,沼澤林地、雨林、開闊的林地、低丘陵地區(qū),其普遍度依地方不同由普遍到一般普遍各異。在野外, 黑頂吸蜜鸚鵡棲息于海拔1550米以下的森林。2對低氣溫很敏感,最好不要低于23度,對其他種類有侵略性,尤其在繁殖期間時。3

分布范圍黑頂吸蜜鸚鵡分布廣闊,包含了印尼新幾內(nèi)亞與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全島的濱海地區(qū)及一些小島上,內(nèi)陸較少,從印尼新幾內(nèi)亞的艾利安爪哇開始,包括威吉歐島、巴坦塔島、沙拉瓦第島、密蘇島等西巴布亞群島,還有吉文克灣的拜克群島、亞本島、密歐斯努島等一直往東分布到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的東部。5

繁殖方式繁殖季約在5-10月間,筑巢于枯樹洞內(nèi),雄鳥求偶時將身體往母鳥身體靠,雙翅上下擺動;籠養(yǎng)鳥十分活潑愛玩,且好奇心強,很快可適應新環(huán)境及主人。

人工繁殖鳥要保持環(huán)境安靜,使用規(guī)格30×30×45厘米的厚實木板巢箱較佳, 入口約7厘米,平均一窩產(chǎn)2枚卵,孵化期約26天,約3個月后羽毛長成,幼鳥約在11個星期后離巢;最好成對分開繁殖,因為侵略性很強,由于糞便水分多,所以巢箱中的木削或稻草等墊充物需時常更換,以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對飼主的巢箱檢查不會太敏感,但是非常容易發(fā)生繁殖期雌雄鳥打架不合的狀況,應多加注意以免傷亡。6

種群現(xiàn)狀全世界的總數(shù)量應該超過10萬只。7

亞種分化黑頂吸蜜鸚鵡比亞克亞種Lorius lory cyanauchen

黑頂吸蜜鸚鵡薩爾瓦多亞種Lorius lory erythrothorax

黑頂吸蜜鸚鵡海爾勞克灣亞種Lorius lory jobiensis

黑頂吸蜜鸚鵡指名亞種Lorius lory lory

黑頂吸蜜鸚鵡星盤灣亞種Lorius lory salvadorii

黑頂吸蜜鸚鵡普拉里河亞種Lorius lory somu

黑頂吸蜜鸚鵡洪堡灣亞種Lorius lory viridicrissalis5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7

注:黑頂吸蜜鸚鵡圖冊網(wǎng)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