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大海雀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外形特征

大海雀體長75~80厘米,體重5千克。頭部兩側(cè)、頦、喉和翅膀黑褐色。大海雀全身以白黑兩色為主,后背為黑色,胸部和腹部為白色,這種保護色使它們在海岸巖石上不易被發(fā)現(xiàn)。大海雀腳趾為黑色,腳趾間的蹼為棕色。喙為黑色并有白色橫向紋槽,適于捕食魚類。每只眼睛和喙之間有一小塊白色的羽毛。眼睛的虹膜呈紅褐色。

大海雀幼鳥略有不同,喙上的橫向紋槽不明顯,在脖子上也黑白混雜的顏色。大海雀體型粗壯,但由于它的雙翼已經(jīng)退化,因此只能在水面上低低滑翔。當(dāng)潛入水中后,會繼續(xù)揮動雙翼,起著強勁的推動作用。

生活習(xí)性大海雀為水生鳥,可以使用翅膀在水下游泳。通過對芬克島(Funk Island)上殘留的大海雀的骨骼研究,和依據(jù)其形態(tài)而進行的生物學(xué)推斷,它們的食物可能主要為12厘米至20厘米的魚,但偶爾也捕食較大的魚,有的甚至超過自身體長的一半,其中大西洋鯡魚(Atlantic menhaden)和柳葉魚(Capelin)可能會尤為大海雀喜愛。由于的它的雙翼已經(jīng)退化,因此只能在水面上低低滑翔。當(dāng)它潛入水中后,會繼續(xù)揮動雙翼,起著強勁的推動作用。除了繁殖季節(jié)外,大海雀很少在陸地上生活,它們喜歡集體活動,常常成百上千只聚集在一起,在海面上漂浮或潛入海中捕食小魚小蝦等,大海雀的巢非常簡陋,每對“夫妻”只是在海島上隨便銜幾根干草,放到巖棚上便草草了事。在陸地上,大海雀行走較為緩慢,在一些起伏的地面上,有時也要用翅膀幫忙。大海雀天敵很少,主要是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和一些猛禽,而且它們天生不怕人類。由于它們不會飛行、行走緩慢、不怕人類等種種特性,在19世紀初期已遭到人類以獲取肉、蛋和羽毛為目的的大量捕殺。此外也有一些作為博物館標(biāo)本和私人收藏而被殺害。

生長繁殖大海雀的繁殖能力極低,每次只產(chǎn)一枚卵,它們并不做窩,僅產(chǎn)在露天的地面上,并在6月份進行孵化。每枚卵上都有著各式各樣的顏色與斑紋,看上去非常精致。蛋白色偏黃,夾雜有黑灰色的斑點和條紋,而且經(jīng)常在較大的一頭聚集明顯。大海雀雛鳥生長極快,三周后便可出巢。

種族分布大海雀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地區(qū)。范圍南至西班牙北部,北達加拿大、 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挪威、愛爾蘭和英國。

曾成群地繁殖于北大西洋沿岸的巖石島嶼(圣基爾達〔St. Kilda〕、法羅群島、冰島和紐芬蘭的芬克島),向南遠到佛羅里達、西班牙和意大利,均曾發(fā)現(xiàn)其化石遺體。

歷史溯源發(fā)現(xiàn)歷史

500多年前,歐洲的早期航海家們,在北極附近的一些島嶼上,發(fā)現(xiàn)了這種從后面看去是黑色,從前面看去是白色的大鳥,這鳥有兩只小小的,不會飛的翅膀,身高將近一米,長得很胖,走路的時候一搖一擺,人們把這種動物稱作penguin,這個名字在它的拉丁文學(xué)名Pinguinus impennis中還有所保留。后來,航海家們又來到了南極海的一些島嶼,居然又看到了“他們所熟悉的北極動物”,以為這種動物分布在地球的兩端,也稱其為“penguin”(企鵝)。其實,這兩種鳥,一丁點兒親緣關(guān)系也沒有。可就在人們在南極歡呼著發(fā)現(xiàn)“企鵝”的時候,北極的這種同名鳥類卻迎來了它們的災(zāi)難,1844年初夏該鳥滅絕。自此,penguin的名字正式讓給在南極后發(fā)現(xiàn)的這種“企鵝”,penguin翻譯成中文就是“企鵝”。最早被稱為penguin的已滅絕的北極大鳥,后來被稱作大海雀(great auk)。

滅絕過程1844年,一群漁民來到冰冷的北大西洋海域。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那里尋找一種價格不菲的稀有海鳥。由于行動遲緩,不會飛行,這種鳥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就在劫難逃。這種慘遭殺害的鳥,就是大海雀。

這已經(jīng)是地球上最后一批大海雀了,但人類還是繼續(xù)搜尋了幾十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那些最想拯救大海雀的人,卻是導(dǎo)致它們滅絕的元兇。長期以來,這種不同尋常的海鳥一直生活在北大西洋上。就在250年前,人們還可以在這片遼闊的海域里看到上千只大海雀。如今,只能透過維多利亞博物館塵封的藏品、一睹大海雀的風(fēng)采。1

故事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dāng)時,大海雀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它們的卵可以換取大筆的錢財。然而在維多利亞時期,人們雖然對它很著迷,卻并不了解它??茖W(xué)家對這種鳥的數(shù)量、棲息地、生活方式,以及演化過程都一無所知。直到后來,一切都太遲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就連大海雀酷似企鵝也從未得到過證實。

大海雀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趨同進化的例子。它看起來像企鵝,但實際上和企鵝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反而與海鴉、刀嘴海雀,甚至北極海鸚存在血緣關(guān)系,它們才是大海雀的近親。不過,大海雀之所以看起來像企鵝,是因為它們的生活方式極為相似。大海雀的喙呈扁平狀,因此在水中不會受到太大的阻力。它的身體是完美的流線型,而且表面光滑,兩翼短小,完全符合流體力學(xué)原理,游動的速度非???。再往下看,它的雙腳非??拷眢w后部。這些特征讓大海雀在水中像魚雷一樣靈活、具有攻擊性。

海鴉和刀嘴海雀或許是現(xiàn)存的、與大海雀關(guān)系最近的親戚,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巨大差異。海鴉有一對很長的翅膀,很顯然,它是一只具備飛行能力的鳥。但是,大海雀的翅膀非常短,它們不可能依靠這樣的翅膀飛上天空。不過,大海雀與海鴉的相似之處并非表現(xiàn)在空中,而是在水下。在生物學(xué)家看來,海鴉和大海雀稱得上是海洋生物中的佼佼者。

在進化中,這些鳥所付出的一切可以說是巨大的犧牲。為了適應(yīng)環(huán)境,成為潛水高手,它們放棄了自己的飛行能力。大海雀很可能是曾在北半球生存的、技術(shù)最高超的潛水動物之一。這的確是演化史上的一個驚人轉(zhuǎn)變。這一轉(zhuǎn)變讓大海雀成為了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水下獵手。它們一年中有十個月都呆在海面上,捕食細鱗胡瓜魚和其它魚類。但是,由于放棄飛行而成為水下獵手的大海雀,卻也因此而有了一個致命的弱點。在陸地上,這種鳥行動笨拙,任何掠食動物的靠近都會讓它們受到威脅;所以,它們的生存之道就是盡量遠離天敵,但這并不容易。2

大海雀是北半球最后一種不會飛的鳥,從很多方面來看,這讓它們很容易受到傷害,其中之一就是,它們只能在一些不需要飛行就能到達的地方繁殖,這些地方必須靠近海灘,所以,可供選擇的范圍非常有限。由于無法飛行,大海雀的棲身之處寥寥無幾,懸崖和巖石林立的海岸讓它們望塵莫及。在加拿大東海岸,距紐芬蘭40英里處有一個叫大淺灘的地方。這里靠近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地點,到處是淺灘和小島,還有隨波漂流的冰山。過去許多年里,這里一直是大海雀的避風(fēng)港。于是,生態(tài)學(xué)家比爾·馬提維奇來到這里,尋找它們留下的痕跡:“一直以來,大海雀和這些島嶼都充滿了神秘色彩。我仍在四處尋找它們,我是說,雖然我知道它們早已不存在了,但它們曾在這里生活過,所以,我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

這些島嶼非常平坦,就像一張張薄餅。這種地方最適合無法飛行的鳥類居住,也是大海雀的理想選擇。在北美沿岸這些與世隔絕的島嶼上,大海雀平靜地生活了一千多年。然而500年前,它們突然遭到了攻擊。在這種地方,能夠造成這種傷害的獵手只有一種——那就是人類!2

16世紀,歐洲各地的探險家紛紛跨越大西洋、探尋新世界。法國的雅克·卡蒂埃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船在尋找西北航道的過程中,偶然來到了這些島嶼附近。對于饑腸轆轆的船員來說,這一發(fā)現(xiàn)猶如是上天的恩賜。他們在大西洋上航行了6到8周,生活非常艱苦,船上沒有冰箱,只有干肉和腌肉,船員們急需補充蛋白質(zhì)和食物。他們很幸運、能活著來到這里。所以,當(dāng)卡蒂埃沿著東北海岸航行,發(fā)現(xiàn)這座平坦的島嶼上到處都是不會飛的海鳥時,一定興奮極了,我是說,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要知道,幾百年來,這座平坦的島嶼可以說是北美洲最早的快餐店。人類的出現(xiàn)使得大海雀突然由獵手淪為了獵物。然而,它們的滅絕并非如此簡單。

在這場悲劇中,科學(xué)家是否比獵人更難擺脫干系?大海雀是北半球出現(xiàn)過的、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海鳥。500年前,紐芬蘭外海的這些平坦島嶼上曾生活著數(shù)以百萬計的大海雀。生態(tài)學(xué)家比爾·馬提維奇知道,大海雀已經(jīng)完全適應(yīng)了海上生活,所以,它們只有在交配季節(jié)才上岸。除非迫不得已,大海雀是不會上岸的。它們之所以離開水面、是因為要繁殖后代。它們必須在陸地上求偶、交配,并產(chǎn)卵。

大海雀可能也奉行一夫一妻制。當(dāng)雌鳥在看到伴侶后,開始搖擺身體,發(fā)出咯咯的叫聲,以表示問候。它們的喙相互碰在一起,并為彼此梳理羽毛。在近40天的孵卵時間里,它們會輪流工作,交替覓食,共同保持鳥卵的溫度。隨著饑餓水手的到來,大海雀的生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對此,它們毫無防御能力。它們既不會飛行,又無法逃走,所以很容易被捕獲。年復(fù)一年,成群的大海雀慘遭殺戮。然而,這種獲取食物的屠殺還只是悲劇的開端。我們并不認為、這就是大海雀滅絕的原因。實際上,人類在18世紀對大海雀的系統(tǒng)捕殺、才是導(dǎo)致悲劇的真正緣由。當(dāng)時,人們出于一種特殊理由而長期居住在島上,并四處屠殺這種海鳥。

在歐洲人到達這里200年后,人類捕殺的動機發(fā)生了改變:由原先的獲取食物轉(zhuǎn)向了羽毛。大海雀的羽毛可以被制成床墊,甚至是時髦的女帽,于是,成千上萬只大海雀被捕獲、殺害,扔在滾燙的大鍋里長時間蒸煮,以便拔除羽毛。在島上薄薄的土層中,比爾發(fā)現(xiàn)了這次大屠殺的有力物證:“我們找到了一些金屬碎片,可能是用來煮大海雀的大鍋碎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剝?nèi)》浪鹈旅娴慕q毛。另外,還有這個鉤子。據(jù)推測,這也許是用來把大鍋固定在火堆上的,然后,大海雀就可以被放進鍋里煮成半熟。當(dāng)時,這種脂肪層很厚的海鳥還被用作了燒火的燃料。實際上,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木炭里經(jīng)常夾雜著被燒焦的、大海雀的羽干。要知道,這的確是一次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屠殺。到了19世紀,生活在紐芬蘭外海群島上的大海雀已經(jīng)被趕盡殺絕了。但是,這個物種并沒有消失,它們?nèi)杂邢M?,因為大西洋對面還有一處避難所。

19世紀中葉,紐芬蘭漁場的海面上還有最后一批幸存的大海雀。但是,它們已經(jīng)不再繁殖了。當(dāng)時,世界上僅存的、還有繁殖能力的大海雀生活在冰島西南端的一座小島上。這座小島距離大陸有26英里左右,去那里的話、要冒很大的風(fēng)險。這里遠離人類的威脅,大海雀似乎終于在冰島找到了安全的避難所。幾百年來,冰島的民間傳說讓人們不敢涉足此地,無意中保護了大海雀。

1830年3月,一座海底火山突然爆發(fā),大海雀的避難所隨之消失在了巨浪中。不過,即使是大自然也沒能讓它們完全消失,大約40對大海雀逃過了這場劫難。

這些鳥還有一個可以繁衍生息的地方,不過,由于那里距離大陸近了13公里,條件不是很理想,所以,它們卻從未使用過。但是,1830年以后,這里卻成了它們唯一的選擇。這座最后的天堂就是艾爾帝。當(dāng)大海雀來這里尋求庇護時,它們的遭遇逐漸引起了科學(xué)家的興趣與關(guān)注。稀少的大海雀成了人們努力搜尋的目標(biāo)。

當(dāng)時正處于一個搜集標(biāo)本的黃金時代,一些自詡為紳士的人們都想擁有大量的自然收藏品,例如動物標(biāo)本,鳥類標(biāo)本,以及鳥蛋。與此同時,世界各大博物館也對這樣的標(biāo)本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就在大海雀日益走向沒落的時候,人類瘋狂地迷戀上了博物學(xué),開始四處搜集不同物種。

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xué)家只熱衷于搜集,卻忽略了這種動物的習(xí)性,并沒有意識到,失去繁殖地的大海雀已經(jīng)走到了滅絕的邊緣。它們的數(shù)量即使不算少,但只要降到一定程度、就會難逃厄運。這一點已經(jīng)得到了驗證,如果大海雀依靠三、四對,六、七對,乃至十對、十二對就能存活的話,那么今天,我們應(yīng)該還能看到它們,因為北大西洋中仍有許多適合小群大海雀生存的僻靜海灣和島嶼。但實際上,我們再也沒有找到過它們。這足以說明,它們只有在龐大的群體中才能夠生存。

現(xiàn)在看來,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xué)家們由于無知、而將大海雀逼上了絕路。冰島漁民會將它們捕獲。由于大海雀離開水面后、就變得不堪一擊,所以,漁民們甚至可以當(dāng)場擰斷它們的脖子,將它們帶回村子里,剝皮、吃肉。然后,他們會把大海雀的皮毛低價賣給來自雷克雅未克的商人,最后,再由這些商人轉(zhuǎn)賣給歐洲博物館。

到了1844年,失去保護作用的艾爾帝更像是一座監(jiān)獄,僅存的大海雀只能坐以待斃。當(dāng)時,人們甚至還不知道大海雀已經(jīng)滅絕了。直到大海雀銷聲匿跡大約10年后,科學(xué)家才來到冰島,開始仔細搜尋,但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jīng)太遲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海雀的稀少只是增加了人類對標(biāo)本的需求量,使得它們的價格越來越高。一開始,一只大海雀的價格大約是5英鎊、10英鎊,但是到了1870年,要花上40英鎊才能買到一只大海雀。到了1900年,這種海鳥的價格更是漲到了350英鎊。在當(dāng)時,350英鎊可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按那個時候的價格計算,350英鎊或許能買下三、四棟房子了。

人類對大海雀的狂熱、在它們滅絕的那一刻達到了極至。19世紀80年代,小說家查爾斯·金斯萊在經(jīng)典兒童作品《水孩子》中、以諷刺的手筆刻畫了一個站在“孤獨石”邊的大海雀形象。大海雀成了一種神秘的生物,但后世的人們、再也無法目睹它的風(fēng)采了。

滅絕原因

大海雀滅絕的最主要原因即人類的屠殺。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北美東部地區(qū),宰殺大海雀的記錄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在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地區(qū),宰殺大海雀的記錄則可追溯至公元5世紀。此外,在紐芬蘭島一處公元前2000年墓穴的陪葬品中,也曾發(fā)現(xiàn)一件由200只大海雀皮毛制作成的衣服。盡管如此,在公元8世紀之前,人類對大海雀的宰殺對其整個物種的生存而言,并不構(gòu)成很大的威脅。

15世紀開始的小冰期對大海雀的生存產(chǎn)生了一定的威脅,但大海雀最終滅絕還是由于人類任意捕殺和對其棲息地大面積開發(fā)所致,大海雀和大海雀蛋的標(biāo)本也成為價值昂貴的收藏品。1844年7月3日,在冰島附近的火島(Eldey)上,最后一對大海雀在孵蛋期間被殺死。雖然后來有人聲稱1852年在紐芬蘭島上又曾發(fā)現(xiàn)大海雀,但并未得到證實。

至今約有總計75枚大海雀皮毛和75枚的大海雀蛋被存放在各地的博物館中,另有上千根大海雀的骨骼存世,但僅有寥寥數(shù)具完整骨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