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秋水仙科包括20多屬約幾百種,都是草本植物,分布在世界各地,以熱帶地區(qū)種類最多。
本科植物一般含有有毒的秋水仙堿,以前的分類法多不承認有此科存在,其中的各種類大部分被分到百合科的各屬中,1998年根據(jù)基因親緣關(guān)系分類的APG 分類法將這些屬以及一些分散在其他屬中的種統(tǒng)一劃歸為秋水仙科。其中部分種類為觀賞花卉被引種到世界各地。
形態(tài)特征秋植球根花卉。鱗莖近球形,株高20—30厘米,葉近基生,闊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全緣;花自葉叢中抽出,花單生,近無花梗,花徑5—10厘米,淡紫紅色,花期4月,其花絲貼生于花冠筒壁上,子房在鱗莖內(nèi)部,花后第二年結(jié)果,果實為蒴果。1
繁殖方法現(xiàn)歐美各國普遍栽培。播種或用鱗莖繁殖。夏季喜涼爽、干燥氣候,冬季要求溫暖濕潤,生長季節(jié)要有充足陽光,并要求肥沃疏松及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播種宜在秋季進行,當年可以發(fā)芽,5—6年才能開花;分植鱗莖時,株行距10厘米×15厘米,覆土不宜超過10厘米,栽植前應大量施用基肥,生長季可每2周追施肥水一次。6—7月鱗莖休眠時應挖起置陰涼處保存。華北地區(qū)可露地越冬,但需防寒。園林中可植于巖石園,路邊及草坪中點綴,因其植株矮小,還可作地被栽培。2
園林應用秋水仙科適宜高山園、巖石園,亦可植于灌木叢旁或花境及草坪叢植;花朵傍地面而生,別具特色。鱗莖可提取秋水仙堿,供藥用。
常見植物見于栽培的有:黃秋水仙(C. luteum),葉花同放,花朵黃色,原產(chǎn)喜馬拉雅地區(qū)至俄羅斯。美麗秋水仙(C. specio-sum),花象牙白色,品種有‘白花美麗’秋水仙(cv. Al-bum)、‘粉花美麗’秋水仙(cv. Bornmuelleri)。雜色秋水仙(C. variegatum),株高僅7~8cm,花玫瑰紅色,具白色花冠筒,紅、白交錯;徑約9cm;秋季開花。原產(chǎn)希臘與小亞細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