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生物區(qū)系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簡介

生物區(qū)系包括植物區(qū)系和動物區(qū)系的總合,區(qū)別于微生物區(qū)系例如地中生物區(qū)系、陸生生物區(qū)系(land biota)、底棲生物區(qū)系(benthic biota)、非洲生物區(qū)系等,這里并不包含種類相互關系或環(huán)境意義等概念。1

世界生物區(qū)系世界植物區(qū)系區(qū)最早對植物區(qū)系進行分區(qū)的是德國學者恩格勒(Engler)和狄爾斯(Diels),后來蘇聯(lián)學者阿略興(An6xuu)、塔赫他間(TaxTa~tmmO,美國學者古德(R.Good)等,都在恩格勒和狄爾斯分區(qū)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修改,并提出各自的區(qū)系分區(qū)意見,他們的方案大同小異。一般將全球分為六個植物區(qū),各區(qū)下分為若干個亞區(qū)。

1、泛北極植物區(qū)

泛北極植物區(qū),又稱全北植物區(qū)。它的面積最大,包括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和以南的部分地區(qū)。除東南亞、中國南部和日本南部以外,一般是與熱帶植物區(qū)系分開的。泛北極植物區(qū)是以溫帶為主的植物區(qū)系,包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夏綠闊葉林和寒溫帶針葉林。由于古地中海大部分海域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后消失,歐亞大陸內部氣候逐漸干燥,而使本區(qū)系的帶狀分布變形,并產(chǎn)生了草原和荒漠。本植物區(qū)系有一些典型的科與熱帶植物區(qū)系有顯著不同。

2、舊熱帶植物區(qū)

舊熱帶植物區(qū)又稱古熱帶植物區(qū),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包括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qū)、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國南部、印度尼西亞諸島,直到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及太平洋島嶼。氣候炎熱,大部分地區(qū)降水豐沛,‘四季變化不明顯,全年都適于植物生長,所以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大約有45000種以上。植物壓系主要由熱帶雨林、季雨林和稀樹草原中的特有科、屬組成。 典型的有豬籠草科(Nepenthaceae)、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芭蕉科(Musaeeae)、姜科(Zingiberaceae)。此外,棕櫚科(Palmaceae)、蘭科(Orchidaceae),天南星科(Araceae)中的很多特有屬,也分布在這里。

3、新熱帶植物區(qū)

新熱帶植物區(qū)包括中美洲和南緯40o以北的南美洲大陸。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僅巴西就有40 000多種。特有科為仙人掌科、美人蕉科(Cannaceae)、旱金蓮科(Tropaeolaceae)。仙人掌科植物多為各種各樣的肉質植物,多分布在炎熱干燥的山區(qū)。風梨科(Bromeliaceae)植物大都是附生植物,生長在喬木和巖石上,從熱帶雨林到干旱地區(qū)都有分布。除上述這些特有科植物以外,還有棕櫚科和蘇鐵科的一些屬。

4、澳大利亞植物區(qū)

澳大利亞植物區(qū)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本區(qū)特點是特有植物種、屬特別多,為其他任何區(qū)所不能比擬。例如在12049種維管束植物中,就有9036種為特有種,占75%。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主要是由于從中生代白堊紀以來,在地理上澳大利亞大陸一直處于被海洋包圍的孤立狀態(tài),不能與相臨大陸植物區(qū)系進行種、屬上的交流,因而保持了高度的特有現(xiàn)象。特有科有山龍眼科(Pruteaceae)、木麻黃科(Casuarinaceae)等。它們都包含許多特有屬、特有種。如山龍眼科的Banksia屬含特有種50種以上;豆科的金合歡屬(Acacia)有特有種280種;桃金娘科桉屬(Eucalyptus)的特有種也有600種。

5、好望角植物區(qū)

好望角植物區(qū)位于非洲西南端,北界沿奧蘭治河延伸,東以德拉肯斯堡山脈為界,是世界六大植物區(qū)中最小的一區(qū)。本區(qū)有14 000種維管束植物,其中3 000種是特有種。最典型的有攏牛兒苗科的酢漿草科的酢漿草(Oxalis),肉質植物有松葉牡丹屬(Mesemoryanthemum),木本植物中山龍眼科有262屬,杜鵑花科石楠屬有460種。

6、南極植物區(qū)

南極植物區(qū)包括南美洲大陸南緯40以南的地區(qū)和大洋島嶼,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本區(qū)共1 600種植物,其中1 200種是特有種,占75%。典型代表是假山毛櫸屬(Nothofagus)、南美杉屬(Araucaria)等。特殊的是一種蟻塔科(Halonhagidaceae)特大的草本植物Gunnera屬,它的一片葉子可以把三個騎馬的人連人帶馬全遮蓋住。

世界動物區(qū)系區(qū)對世界陸地動物區(qū)系分區(qū),是從19世紀開始的。1857年,斯克萊特(P.L.Sclater)根據(jù)鳥類的分布,將世界陸地動物分為六個界:舊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亞界、印度界、澳洲界和新熱帶界。1866年,麥利(A.Murrey)根據(jù)哺乳類的分布,將世界動物分為四個界:舊北界、印度一非洲界、阿美利加界和澳大利亞界。1876年,華萊斯(A.R.Wallace)對斯克萊特所劃六界加以修訂,分為舊北界、新北界、新熱帶界、埃塞俄比亞界和東洋界。陸地動物分區(qū)也不是統(tǒng)一的,B.T蓋普特涅爾(TenrHep)和/LB捷連節(jié)夫(TeneHTBeB)分為七個界:舊北界、新北界、新熱帶界、埃塞俄比亞界、澳大利亞界、印度一馬來亞界和南極界;H.A波布林斯基(06prlHCKl414)不同意將南極劃為一界,認為南極地區(qū)無真正陸地動物區(qū)系。他把世界陸地動物區(qū)系分為八個界:新西蘭界、澳大利亞界、波里尼西亞界、新熱帶界、馬達加斯加界、埃塞俄比亞界、印度一馬來亞界和全北界。下面介紹六個界的分區(qū)方案:

1、古北界

古北界包括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與阿拉伯半島的中、北部以及喜馬拉雅山與秦嶺以北的亞洲大陸。古北界與新北界的動物區(qū)系有許多共同的特征,所以有人將兩界合稱為全北界。鼴科、鼠兔科、河貍科、潛鳥科、松雞科、攀雀科、洞螈科、大鯢科、鱸魚科、刺魚科、狗魚科、鱘科及白鱘科等,均為全北界所共有。古北界缺乏陸棲動物特有科,但具有不少特有屬,例如鼴鼠、金絲猴、熊、貓、狼、狐、貉、鼬、獾、駱駝、獐、噓、羚羊、旅鼠以及山鶉、鴇、毛腿沙雞、百靈、地鴉、巖鷚、沙雀等。

2、新北界

新北界包括墨西哥及其以北的北美洲。本界動物。區(qū)系科數(shù)不如古北界多,但有一些特有科,如義角羚科,山海貍科、北美蛇蜥科、鰻螈 科、兩棲鯢科、弓鰭科和雀鱔科等。特有種類主要有美洲麝牛、美洲河貍、大褐熊、美洲駝鹿以及鳥類中的白頭海鵬(Haliaeetus leucocephalus)等。

3、古熱帶界

古熱帶界又稱埃塞俄比亞界,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阿拉伯半島南部,馬達加斯加島及其附近島嶼。動物區(qū)系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區(qū)系組成的多樣性和擁有豐富的特有類群。其中哺乳類著名的有蹄兔目、管齒目和長頸鹿科、河馬科、金毛鼴科和非洲鼯鼠科;羚羊科雖不為本界特有,但種類極其豐富。僅分布于本界的有黑猩猩、狐猴、斑馬、大羚羊、非洲象和狒狒等。森得猬科為馬達加斯加所特有。獅子是典型的非洲獸,但它的分布區(qū)可達西南亞一帶。鳥類中的非洲駝鳥和鼠鳥為本界特有目,特有科主要有珠雞科、鷺鷹科(食蛇鷲)等。爬行類中的避役、兩棲類中的爪蟾、魚類中的非洲肺魚和多鰭魚等均為本界的代表種。

本界與東洋界有許多共同類群,如哺乳類中的鱗甲目、長鼻目,靈長類的狹鼻猴類、懶猴科和奇蹄目的犀科等;鳥類中的犀鳥科、太陽鳥科租闊嘴鳥科等。這說明兩界在歷史上曾有過密切聯(lián)系。此外,有些在歐亞大陸普遍分布的科卻不見于本界,如哺乳類中的鼴科、熊科、鹿科以及鳥類中的河烏科和鷦鷯科等。這是由于長期的地理隔絕而限制了其他動物侵入的緣故。

包括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以南和我國南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斯里蘭卡、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蘇門答臘、爪哇和加里曼丹等大小島嶼。本界動物區(qū)系多樣而復雜,僅次于新熱帶界和古熱帶界而居第三位。哺乳類中只有皮翼目為特有目。鳥類中無特有目,僅和平鳥科為特有科。爬行類中有五個特有科,即平胸龜科、鱷蜥科、擬毒蜥科、異盾蛇科和食魚鱷科。

4、新熱帶界

新熱帶界包括整個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墨西哥南部及西印度群島。本界動物區(qū)系主要特點是種類繁多而特殊,其中有許多特有類群和固有類群。貧齒目的犰狳、食蟻獸和樹懶為固有種;靈長目的狨、卷尾猴和蜘蛛猴,既是固有種又是特有種;特有科有新袋鼠科、安達斯鼠科(以鼬科)、硬毛鼠科(枷斷科)等。缺乏廣布其他大陸的一些類群,如食蟲目、偶蹄目、奇蹄目和長鼻目等。鳥類包括20多個特有科,其中著名者為美洲駝鳥、南美鵬和縻雉。蜂鳥雖非本界特有,但種類和數(shù)量極多。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種類也很多,其中不少是特有種。如鬣蜥科多達300種,負子蟾、美洲肺魚、電鰻和電鯰等均為本界所特有。

新熱帶動物區(qū)系的多樣性、特有性和原始性,除了與現(xiàn)代地理環(huán)境的多樣性有關外,更主要的是與歷史上的原因分不開。中生代時南美洲曾與非洲、澳洲和南極大陸聯(lián)系在一起,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因而動物區(qū)系至今還殘留著這種關系的痕跡。如共同具有肺魚、鴕鳥和有袋類等。從第三紀初,南美洲完全與其他大陸分離而獨立發(fā)展,因此形成了許多特有類群,如貧齒類、闊鼻猴類、新袋鼠以及南美有蹄類(已絕滅)等。到第三紀末上新世以后,南北美洲大陸重新聯(lián)結,北美洲的哺乳類貘、羊駝、酣尚、鹿、狐、水獺、浣熊、臭鼬等文遷到南美大陸,多數(shù)至今留有后代。

5、澳大利業(yè)界

包括澳大利亞大陸、新西蘭島、塔斯馬尼亞島、伊里安島和太平洋諸島。本界是現(xiàn)在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區(qū)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保存著中生代晚期動物區(qū)系的特征。其特點是缺乏普遍分布子其他大陸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而保存著現(xiàn)代最原始的哺乳類——原獸亞綱(單孔目)和后獸亞綱(有袋目),而真獸亞綱僅有少數(shù)蝙蝠、嚙齒類和澳洲犬等。

本界鳥類很特殊,鴯鹋(澳洲駝鳥)、食火雞、無翼鳥、營琢鳥、琴鳥、極樂鳥、園丁鳥等均為特有種。地球上現(xiàn)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喙頭蜥,僅產(chǎn)于界內新西蘭附近的小島上。蛇、蜥蜴奇缺,兩棲類很少。澳洲肺魚為本界淡水河流所特有,其固有的淡水魚奇缺。1

中國生物區(qū)系中國植物區(qū)系我國植物區(qū)系起源古老,種類。豐富,與相鄰各植物區(qū)聯(lián)系廣泛,分布交錯復雜。吳征鎰教授把我國植物區(qū)系分為兩個植物區(qū),泛北極植物區(qū)。中國植物區(qū)系區(qū)分為兩個植物區(qū)(七個亞區(qū))。即一、泛北極植物區(qū)(歐一亞森林植物亞區(qū)、亞洲荒漠植物亞區(qū)、歐—亞草原植物亞區(qū)、青藏高原植物亞區(qū)、中國一日本森林植物亞區(qū)、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qū));二、舊熱帶植物區(qū)(馬來亞森林植物亞區(qū))

一、泛北極植物區(qū)

1、歐-亞森林植物亞區(qū)

該亞區(qū)在泛北極植物區(qū)中是分布面積最小,區(qū)系組成比較簡單的針葉林區(qū)。其北界與歐洲至西伯利亞大森林的北界吻合,南界是草原、荒漠和東亞的森林。在我國分布在東北的北部和新疆部分地區(qū)。主要由云杉、冷杉、落葉松,松等屬組成,破壞后則被樺、楊所代替。林下主要有花楸(Sorbus)、柳、枸子(Cotoneaster)、忍冬(Lonicera)等。南緣常出現(xiàn)落葉闊葉樹種,如水青岡(Fagus)、鵝耳櫪(Carpinus)、櫟、槭、椴、榆等。該區(qū)系是在亞洲東南部(中國一喜馬拉雅亞區(qū)為主)亞高山帶的同類區(qū)系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經(jīng)過第四紀幾次冰期,一方面逐漸向北和向下遷移,另一方面也愈發(fā)貧瘠化。

2、亞洲荒漠植物亞區(qū)

該亞區(qū)位于古地中海海浸地區(qū)。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隆升成陸后,由古地中海南岸的干熱植物區(qū)系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并經(jīng)過長期早化過程形成的。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大部地區(qū)。中間曾混雜有森林或草原成份,種類成份復雜而古老。特別發(fā)達的是藜科的豬毛菜屬(Salsola)。有檉柳科、蒺藜科幾乎全部的屬種和十字花科、菊科、傘形科、唇形科、紫草科、百合科、蓼科、麻黃科等許多科的特有屬種。

3、歐一亞草原植物亞區(qū)

草原植物區(qū)系比較年輕,是第三紀氣候變遷、第四紀冰川作用以后由幾個中心遷移形成的。它主要分布在內古蒙東部和東北西部,處于森林和荒漠的過渡區(qū)。因此在我國草原東部、東南部常有森林成份侵入,而在西部、西北部則與荒漠交錯,在低洼部分多為荒漠類型的鹽生植物區(qū)系。優(yōu)勢屬有針茅(Stipa)、蒿(Artemisia)、羊茅(Festuca)、異燕麥(Helictotrichon)、潔草(Koeleria)等,并有較多的菊科、豆科、唇形科、傘形科等草本植物。也可出現(xiàn)少數(shù)灌木,如扁桃、繡線菊、錦雞兒以及個別喬木,如榆、楊、杏等。

4、青藏高原植物亞區(qū)

是第三紀末青藏高原隆起后形成的。由于形成歷史短,環(huán)境條件嚴酷,限制了植物種類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僅有500種植物。地勢一般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植物種類隨之逐漸減少,區(qū)系起源變新。其種類主要是由橫斷山脈區(qū)系、東喜馬拉雅區(qū)系遷移和就地特化形成的。中間部分以草原為主,由紫花針茅(Stipapurpurea)、羽狀針茅(S、Subsessiliflerra var、basiplumosa)和西藏茅(Artemisia、Salsoidesvar weUbyi)形成優(yōu)勢。高海拔地區(qū)多墊狀植物,主要是中國一喜馬拉雅亞區(qū)的種屬,并有一定的中亞成分。最西北是由墊狀駝絨藜(Ceratoides compacta)、藏亞菊(Ajania、tibetica)和青藏苔草(Carex moorcoftii)等特有種形成的高寒荒漠。

5、中國一日本森林植物亞區(qū)

主要分布于北緯20o一40o之間,是種類豐富而又相當古老的溫帶至亞熱帶植物區(qū)系之一,包括日本在內有植物20 000種以上。由于白堊紀以來自然條件變化相對較小,所以這里保留了許多第三紀甚至更古老的殘遺植物。北方如八種槭、三種椴、兩種穢(Fraxinus)、黃檗(pheUodendron)、胡桃楸(Juglans andshurica)、臭椿(Ailanthus)、欒樹(Koelreuteria)、構樹(Broussonetia)、糙葉樹(Aphananthe)等;本亞區(qū)特有屬、種很多,如螞蚱腿子(Myripuois)、青檀(Pteroceltistatariuowii)、紫楠(Phoebesheareri)、白豆杉(Pseudotaxus)等,還有杜仲科(Eucommiaceae)、珙桐科(Davidiaceae)、鐘萼樹科(Bretschneideraceae)等。本亞區(qū)水平分帶比較明顯,從北向南反映出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的變化。主要由各種落葉、半常綠和常綠櫟及相近的常綠栲(Castanopsis)、石櫟(Lithcarpus)和半常綠的水青岡(Fagus)等組成落葉闊葉林、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針葉樹以喜溫的松屬為主。各類闊葉林都常混有喜暖的針葉樹種 。

6、中國一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qū)

本亞區(qū)分布于北緯20o一40o之間,是最豐富、最古老的溫帶、亞熱帶至熱帶北緣的植物區(qū)系。包括我國境外的喜馬拉雅山區(qū),該區(qū)系植物超過20 000種。這里植物區(qū)系成份新老兼?zhèn)洌怪狈植际置黠@。從山腳到山頂可以見到熱帶、亞熱帶、溫帶、高山寒帶各種類型的植被。

海拔較低的地區(qū)和中國一日本森林植物區(qū)系相似,并由相同的屬所組成,但種類不同,往往形成替代現(xiàn)象。如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替代了馬尾松;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替代了鐵堅杉(K.davidiana);滇青(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替代了青岡;白櫟(Castanopsisdelavayi)替代了苦櫧;黃櫟(Cgclobalanopsisdelavayi)替代了赤皮(C·gilva);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替代了榿木(A.cremastogyne)等。亞高山、高山帶依次出現(xiàn)鐵杉、云杉、冷杉、落葉松和圓柏。與華中一帶高山相似,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替代種,如翠柏、油杉替代了中國一日本森林植物亞區(qū)的花柏、金錢松等。二、舊熱帶植物區(qū)

二、舊熱帶植物區(qū)

7、馬來亞森林植物亞區(qū)

本亞區(qū)分布在我國的最南部,包括臺灣、海南島等地。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植物區(qū)系之一,從第三紀以后很少變化。主要是熱帶雨林,以龍腦香科占優(yōu)勢,豆科、??频拈艑佟⒋箨?、橄欖科、苦木科、無患子科等占很大比重。在山地雨林和亞熱帶雨林中,以樟科、木蘭科、金縷梅科占優(yōu)勢。

中國動物區(qū)系區(qū)我國所產(chǎn)動物種類,目前難以詳確統(tǒng)計,就陸棲脊椎動物來說,大概在2 000種以上,約占世界種數(shù)的10%。張榮祖、鄭作新(1959)將我國陸棲脊椎動物分為兩個界、七個區(qū)、十九個亞區(qū)。

一、古北界

1、東北區(qū)

包括大、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長白山地和松遼平原。鳥類、獸類及兩棲類組成均較復雜,爬行類則相反。陸棲脊椎動物各綱中的東北型,分布區(qū)多在區(qū)內相互重疊。主要代表種有粗皮蛙、黑龍江林蛙、中國林蛙、黑龍江草蜥、團花錦蛇、細嘴松雞、小太子鳥、丹頂鶴、東北兔和紫貂等。北方型中的代表成分有極北小鯢、胎生蜥、柳雷鳥、攀雀、雪兔、森林旅鼠、駝鹿、馴鹿、牲、狼,以及獾等。

本區(qū)分大興安嶺(IA)、長白山地(IB)和松遼平原(IC)區(qū)。阿爾泰山面積較小,也歸在本區(qū)之中。

2、華北區(qū)

北臨蒙新區(qū)與東北區(qū),南抵秦嶺、淮河,西起西傾山,東臨黃海和渤海。屬于本區(qū)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區(qū)的華北型種類很少,只有無蹼壁虎、山噪鹛、縻鼴、林猬(Hemiechinussylvaticus),還包括大倉鼠和棕色田鼠(Microtusmandarinus)等。動物區(qū)系主要由東北型的廣布種類所組成。南、北方喜濕動物在季風區(qū)的相互滲透現(xiàn)象,在本區(qū)表現(xiàn)最為明顯。蒙新區(qū)成分如小沙百靈、鳳頭百靈和達烏爾黃鼠等幾乎滲透貫穿全區(qū)。所以華北區(qū)既是南、北方動物,又是季風區(qū)與蒙新區(qū)動物相互混雜的地帶。本區(qū)分黃淮平原(11A)和黃土高原(11B)兩個亞區(qū)。

3、蒙新區(qū)

包括內蒙古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包括河西走廊)、塔里木、柴達木和準噶爾等盆地以及天山山地等。境內大部分屬荒漠和草原地帶。兩棲類中,似西部的綠蟾蜍,東部的花背蟾蜍、大蟾蜍為僅有的種。爬行類中以沙蜥、麻蜥等屬的種類為最多,分布也比較廣泛。沙蟒為西部荒漠的代表種。鳥類中的典型種類有大鴇、毛腿沙雞和幾種百靈。野生雙峰駝、野馬、野驢和幾種羚羊為本區(qū)有蹄類的代表。嚙齒類以跳鼠科和沙鼠亞科的種類占優(yōu)勢。

本區(qū)分東部草原(1liA)、西部荒漠(111B)和天山山地(111C)三個亞區(qū)。

4、青藏區(qū)

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本區(qū)是一個由橫斷山脈(北端).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阿爾金一祁連山脈等圍繞的大高原一青藏高原。海拔平均4 500米以上。植被包括高山草甸、高山荒原和高寒荒漠。動物區(qū)系主要由高地型成份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野牦牛、藏羚和藏野驢、藏雪雞、雪鴿、黑頸鶴和多種雪雀以及溫泉蛇 、西藏沙蜥和青海沙蜥等。高山蛙是高原上唯一的兩棲類。

本區(qū)分青海藏南(1VA)和羌塘高原(1VB)兩個亞區(qū)。

二、東洋界

包括四川省西部、昌都地區(qū)東部,北起青海、甘肅南緣,南抵云南南部(即橫斷山脈部分),向西包括喜馬拉雅山南坡針葉林帶以下之山地。境內多高山峽谷,地形起伏很大,自然條件的變化因而動物分布也以垂直變化為特征。動物區(qū)系的主要成分,屬于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分布型的種類。典型代表有獸類中的小熊貓和鳥類中的血雉和虹雉。動物分布集中于橫斷山脈,如兩棲類的鋤足蟾和湍蛙,鳥類中的畫眉亞科和雉科,獸類中的鼠兔、絨鼠和食蟲類等。

本區(qū)大部分屬于南北向的高山峽谷。高山部分有利于北方種類的南伸,如巖羊、喜馬拉雅旱獺等可沿高山草甸南伸至云南;而峽谷部分有利于熱帶種類北伸,如鸚鵡、太陽鳥、獼猴等可沿河谷地伸入橫斷山脈的北段。故本區(qū)的北界,即古北界與東洋界在橫斷山脈北段的分界不易確定,多數(shù)學者認為應自東北的若爾蓋經(jīng)黑水、馬爾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線。此線以虛線表示比較妥當。

本區(qū)分為西南山地(VA)和喜馬拉雅(VB)兩個亞區(qū)。

5、華北區(qū)

包括四川盆地以東的長江流域。境內西半部主要為山地和高原,東半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偟膩砜矗A中區(qū)動物區(qū)系是華南區(qū)的貧乏化。所有分布于本區(qū)的熱帶一亞熱帶成份,幾乎均與華南區(qū)所共有。與華北區(qū)共有的動物,大部為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的種類。屬于本區(qū)特有的種類很少。區(qū)內分布比較廣泛的種類有東方蠑螈、隆肛蛙、灰胸竹雞、黑麂、小麂和毛冠鹿等。

本區(qū)分東部丘陵平原(VIA)和西部山地高原(VIB)兩個亞區(qū)。

6、華南區(qū)

包括云南與兩廣的南部,福建東南沿海一帶及臺灣、海南島和南海諸島。植被為熱帶雨林或季雨林。在我國范圍內,動物區(qū)系中各類熱帶一亞熱帶類型的成份最為集中。典型熱帶種有鳥類中的紅頭咬鵑、橙腹葉鵯和獸類中的棕果蝠等。此外,還有——些在區(qū)內廣泛分布的種,如臺北蛙、變色樹蜥、中國壁虎、鷓鴣、白鷴、竹啄木鳥和紅頰檬、白花竹鼠、青毛巨鼠等。臺灣和海南島,種類與大陸相似。但因其環(huán)境孤立,種類比較貧乏,并有某些特有種和亞種分化。

本區(qū)分閩廣沿海(VIIA)、滇南山地(VIIB)、海南島(vHc)、臺灣(win)和南海諸島(vnF)五個亞區(q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