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涼膈丸,中醫(yī)方劑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具有清隔熱,化痰鎮(zhèn)驚之功效。主治風(fēng)壅痰實,蘊積不散,頭痛面赤,心煩潮躁,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惚,睡臥不安,口干多渴,唇焦咽痛,頷頰赤腫,口舌生瘡。
組成紫石英(研,飛)、麝香(研)、龍腦(研)各五兩(186g),牛黃(研)一兩一分(37g),寒水石粉(煅)、牙消(枯過,研細)、石膏(研細)各二十兩(745g),甘草(檻)十兩(373g),天南星(牛膽制)七兩半(280g)。
用法用量1、古代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食后溫薄荷、人參湯嚼下;小兒常服半丸,治急驚一丸,并用薄荷水化下。
2、現(xiàn)代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37g)作三十丸。每服一丸,溫薄荷、人參湯嚼下;小兒常服半丸,治急驚一丸,并用薄荷水化下。
功用清隔熱,化痰鎮(zhèn)驚。
主治風(fēng)壅痰實,蘊積不散,頭痛面赤,心煩潮躁,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惚,睡臥不安,口干多渴,唇焦咽痛,頷頰赤腫,口舌生瘡。
附方名稱:人參羌活散
組成:前胡、羌活、人參、防風(fēng)、天麻、赤茯苓、薄荷葉、蔓荊子、川芎、粉草、黃芩、枳殼、桔梗、川獨活
用法:上銼散。每服四錢,加生姜三片,桑白皮七寸,水煎,不拘時服
主治:風(fēng)壅痰實,頭目昏暈,遍體拘攣,頭項強急,肢節(jié)煩疼,壯熱煩渴
出處:《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三
名稱:大牛黃丸
組成:牛黃、生腦子、朱砂、天南星、烏蛇、白僵蠶、天麻、人參、干全蝎、白附子、水磨雄黃、生犀、麝香
用法:上除研者藥外,為細末。后入研者,合和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食后、臨臥人參、薄荷湯送下;或化亦得
主治:小兒風(fēng)壅痰實,頭痛目弦,怔忡惡心,神昏語澀,頸項拘急,手足麻痹;風(fēng)熱上盛,眠睡不寧,頰赤涎潮,欲變驚癰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九引《張氏家傳》
功用:鎮(zhèn)心化涎
名稱:玉芝丸
組成:人參、干薄荷葉、白茯苓、白礬、南星、半夏
用法:上為末,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湯送下。如痰盛燥熱,薄菏湯送下
主治:風(fēng)壅痰實,頭目昏眩,咳嗽煩滿,咽膈不利,嘔吐惡心,神志昏憒,心忪面熱,痰唾稠粘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名稱:千金散
組成:半夏、凝水石、滑石、青蛤粉、甘草
用法:上為散。每服一錢匕,齏汁一盞,煎至六分,臨臥溫服
主治:熱痰壅盛,咽膈不利
出處:《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名稱:太白丸
組成:天麻、細辛、川芎、白附子、天南星、半夏、蝎梢、寒水石、附子、白僵蠶、阿膠、人參
用法: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主治:諸風(fēng)頭旋,額角偏痛,肢體拘躊,痰盛氣壅,鼻塞聲重,咽膈不利
出處:《圣濟總錄》卷十六
功用:清爽神志,解利四時邪氣
名稱:半夏丸
組成:半夏、白礬、人參
用法: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臨臥生姜湯送下
主治:風(fēng)壅痰盛,咽膈不利
出處:《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一
各家論述冉雪峰:查此方醒竅通絡(luò),豁痰蕩熱,較上涼膈散,為凝重靈活。牛黃、南星、豁痰之力大,磨香、龍腦,醒氣之力大,不用苦寒,而用甘寒,不用植物下藥,而用鹽類下藥,既使鎮(zhèn)斂浮焰,又可寧謐神經(jīng),而用磨香龍腦較多,茍果蠻云毒霧,穢濁充斥、烈焰狂飄,隧道閉塞,非此安能醒腦回蘇,挽赫曦炎崗之危局。服用薄荷人參湯,一以助體工之抵抗,一以引藥力之上行,服在食后,取其作用在膈上也。要之此方不僅涼隔,凡穢濁瘴癘,熱毒熏蒸,癲狂痙厥,昏瞀呆庭等癥,皆可借用。觀方注主治,十之九并非隔病,學(xué)者須領(lǐng)會其言外之意。然果熱壅膈際,隧道痹阻,此方大力開啟,夫固優(yōu)優(yōu)勝任快愉矣。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陳志強 - 博士生導(dǎo)師、教授 -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第二醫(yī)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