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利痰丸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利痰丸,中醫(yī)方劑名。出自《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卷二。有化痰活血,清熱止痙之功效。主治小兒諸風,諸痛痰熱

組成園白半夏(生)。

用法用量上為末,旋入姜汁略拌松,次入香潤五靈脂(研細)、全蝎(焙,為末)各一錢,牛黃涼膈丸二錢夾和,研揉得所,丸如麻子大,每服四五丸,薄荷、生姜泡湯送下。

功用化痰活血,清熱止痙。

主治小兒諸風,諸痛痰熱。

方義本方為利痰清熱止痙之劑。方中生半夏辛平有毒,能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除痰涎,為主藥。牛黃涼膈丸(牛黃膽南星、甘草、紫石英、麝香、龍腦、牙消、寒水石、石膏)能清心瀉熱,化痰開竅,善治風壅痰實之患,為臣。全蝎止抽搐;五靈脂生用破血,其性入肝散血最速;薄荷辛涼疏風透熱,為佐。生姜汁一解半夏之毒,二能和中調(diào)藥為使。諸藥合用,可以化痰散血,清熱止痙。本方配伍特點,一是生半夏為主,借其迅疾之性以利胸膈之痰;二是復(fù)入牛黃涼膈丸,其清心瀉熱,化痰開竅之力可靠;三是配入五靈脂,能入肝散血,以求痰瘀并治,以利祛痰。辨證以痰熱內(nèi)盛,發(fā)則不知人,抽搐項強,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為要點?,F(xiàn)代臨床用于癩癇強直一陣攣性發(fā)作證屬痰熱內(nèi)盛者。

使用注意用量偏小,臨證可酌增。

附方名稱:利痰丸

組成:明礬、甘草、南星、滑石、白附子、巴豆

用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蘇子大。桑白皮湯下,或金錢薄荷湯下

主治:小兒驚風,熱痰盛,作搐搦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〇引《如宜方》

名稱:利痰丸

組成:南星、皂角、石膏、牽牛、芫花

用法:上為細末,用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姜湯送下

主治:痰飲及風痰壅塞

出處:《準繩類方》卷二引《玄珠經(jīng)》

名稱:利痰丸

組成:南星、枳殼、陳皮、大黃、牽牛

用法:上為末,皂角煮水為丸。燈心湯吞下

主治:小兒急驚風,曾因恐怖而成驚者,其癥發(fā)過即如常,無他癥者

出處:《片玉心書》卷四

功用:順氣開痰

名稱:祛火利痰丸

組成:大黃、巴戟天、蘿卜子、真蘇子、麥芽、枳實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茶清送下

主治:一切痰火,久嗽不住

出處:《玉案》卷三

名稱:辰砂利痰丸

組成:神曲、麥蘗、陳皮、白礬、皂角、天南星、半夏、香白芷

用法:上為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一兩為衣。每服六七十丸,煎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茶清亦得

主治:痰涎留滯,停留不散,心腹痞悶,飲食遲化,或時咳嗽、咽膈不利

出處:《御藥院方》卷五

重要文獻摘要《醫(yī)略六書》:方中大黃蕩滌熱壅之結(jié),枳實消化痞滿之氣,厚樸散滿寬中,檳榔破滯攻實,藿香開胃氣,木香調(diào)中氣,人參扶元鼓胃氣,當歸養(yǎng)血榮胃口,甘草緩中和諸藥也。水、酒為丸,米飲送下,使脾胃輸化有權(quán),則熱實壅結(jié)自開而津氣四汔,大便無不通,膈塞無不痊矣。此推蕩之劑,為熱實塞膈之專方。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陳建杰 - 博士生導(dǎo)師、教授 -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