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鰩魚,中藥名。為飛魚科燕鰩屬動物多種燕鰩魚Cypsilurus agoo(Temminck et Schlegel)[Prognichthys agoo(Temminck et Schlegel)]的肉。動物燕鰩魚,分布于我國黃海、東海和南海。具有催產(chǎn),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難產(chǎn),胃痛,血痢腹痛,疝痛,乳瘡,痔瘡。
別名鰩《呂氏春秋》,飛魚《本草拾遺》,燕魚、燕兒魚、燕鰩《中國藥用海洋生物》,燕子魚(浙江),飛烏(福建)。
入藥部位肉。
性味味甘、酸,性溫。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功效催產(chǎn),止痛,解毒消腫。
主治難產(chǎn),胃痛,血痢腹痛,疝痛,乳瘡,痔瘡。
相關(guān)配伍1、治難產(chǎn)、胃痛,飛魚1條,燒存性,研末。每服5g。黃酒沖服。(《中國動物藥》)
2、治乳瘡、痔瘡,飛魚1條,燒存性,研末,麻油調(diào)勻,涂患處。(《中國動物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5-10g。
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麻油調(diào)涂。
炮制采集加工: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曬干或煅炭備用。
形態(tài)特征燕鰩魚,別名真燕鰩(通稱)。體略呈長梭形,背部頗寬。兩側(cè)較平,至尾部漸細(xì),體長30-45cm。頭較短,背平坦,兩側(cè)向內(nèi)下方傾斜,腹面狹窄。吻短,眼大,側(cè)高位,眼間隔寬??谛。舷骂M約等長,牙細(xì),兩頜牙成狹帶狀。鰓蓋條12-14。體被大圓鱗,鱗后緣呈波狀。側(cè)線位甚低,近腹緣,側(cè)線鱗56-638/4。背鰭12-14,位于體后部,與臀鰭相對。臀鰭9-10,起點約在背鰭第6鰭條下方。胸鰭16,特別長大,可作飛翔用,平置時可達(dá)臀鰭末端。腹鰭6,長可達(dá)臀鰭基底末端,可作輔助滑翔用。尾鰭叉形,下葉長于上葉。頭、體背面青黑色,腹部銀白色,各鰭淺灰黑色。
生長環(huán)境暖水性上層魚類,常集群回游。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拾遺》:“另易產(chǎn)?!?/p>
2、《綱目》:“已狂,已痔?!?/p>
附注與本品功效相同的尚有:①弓頭燕鰩魚Cypselurus arcticeps (Gunther)分布于我國黃海、東海、南海;②點鰭燕鰩魚C.spilopter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分布于我國南海;③背斑燕鰩魚C. bahiensis (Ranzani)分布于我國東海、南海;④少鱗燕鰩魚C. oligolepis (Bleeker)分布于我國南海;⑤尖頭燕鰩魚C. oxycephalus (Bleeker)分布于我國東海、南海。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杜新亮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