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中國湖泊,有多美?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收藏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為了表現(xiàn)湖泊全景

本文橫圖使用較多

請注意觀看

人們

常用“明珠”比喻

湖泊

而在中國大地上

這樣的"明珠"多達

24880個

它們大小不一

面積大于1km2的天然湖泊現(xiàn)有

2693個

總面積達

81414.56km2

它們形態(tài)各異

或狹長、或曲折

或近圓、或棱角突兀

變化萬千

(上文數(shù)據(jù)據(jù)王洪道等《我國的湖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中國湖泊調查報告》,因統(tǒng)計時間、方法差異,湖泊數(shù)量、面積等信息不同資料存在差異;中國天然湖泊數(shù)量及面積統(tǒng)計,第50個湖泊后由圓點代替,并非湖泊本身形狀;制圖@趙榜&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它們遍及全國

從高山

(請橫屏觀看,天山博格達峰西坡冰川湖;攝影師@張文靜)

到平原

(請橫屏觀看,江蘇高郵湖;攝影師@清溪)

從內陸

(請橫屏觀看,巴丹吉林沙漠達格圖紅海子;攝影師@滕洪亮)

到沿海

皆有分布

(請橫屏觀看,杭州西湖;攝影師@肖奕叁)

此外

因為方言和習慣的差異

它們名稱眾多

(湖泊名稱示意;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那么

數(shù)量如此之多

形態(tài)疏異如此之大的湖泊

到底由何而來?

它們又創(chuàng)造了多少奇跡?多少美?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

我們要知道

湖泊的形成離不開兩大基本要素

一是可蓄水的陸地洼地

即湖盆

二是可供蓄積的水體

即湖水

其中

湖盆決定了湖水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大小

是湖泊賴以存在的前提

而在中國

塑造湖盆的力量多達8種

這便是解答問題的關鍵

01 火山的力量首先出場的

是熱到爆炸的“火”的力量

地表以下

火熱的巖漿劇烈運動

一旦發(fā)現(xiàn)上覆巖石的脆弱點就噴涌而出

巖漿以及被炸出的圍巖碎屑

在地表堆積形成火山錐

噴火口休眠后

巖漿柱冷卻收縮

火山錐頂部凹陷形成的碗狀漏斗

承接大氣降水成湖

則為火山口湖

(火山口湖形成示意;如果火山多次噴發(fā),早期火山錐發(fā)生斷層沉降,則形成破火山口湖;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它們形如被托舉到天上的火炬

故常常以“天池”為名

東北地區(qū)

是中國火山口湖聚集區(qū)

大興安嶺阿爾山一帶的

阿爾山天池、月亮湖天池

都是典型代表

(阿爾山天池;攝影師@趙高翔)

從空中俯瞰

近圓的月亮湖天池

如藍寶石一般鑲嵌在叢林中

動人無比

(月亮湖天池;攝影師@鐘永君)

著名的

長白山天池

歷經(jīng)多次噴發(fā)

火山口不斷擴大

最終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火山口湖

(請橫屏觀看,長白山天池為破火山口湖;圖片源自@VCG)

同時也是中國最深的湖泊

最大水深達373m

平均水深204m

儲水量達20億m3

超過許多平原大型湖泊

(請橫屏觀看,長白山天池為中朝兩國界湖,總面積達9.82km2;攝影師@翟東潤)

02 冰川的力量與之相對

冷酷的“冰”的力量

大刀闊斧地開啟了對高山的改造

在寒冷的冰期

中國西部高山上的冰川

較之現(xiàn)代更為發(fā)育

之后

氣候轉暖

冰川融化、退卻

那些由冰川侵蝕而成的洼地

或由冰磧圍堵的槽谷積水

則形成各種各樣的

冰川湖

(冰川湖形成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它們往往湖體較小

分布海拔較高

常以冰雪融水為補給

是許多高山河流的源頭

(圖一為冰斗湖, 拍攝于四川稻城;攝影師@陳磊;圖二為冰磧湖,拍攝于西藏林芝;攝影師@李珩)

如果冰川多次后退

則可形成多級冰川湖

如同串珠一般

鑲嵌在冰川槽谷之中

(多級冰川湖,拍攝于甘孜鄉(xiāng)城縣;攝影師@李珩)

03 風的力量“冰”與“火”之后

“風”

成為了沙漠湖泊最主要的塑造力量

它揚起沙塵

又將其拋下

堆積成高高低低的沙丘

沙丘間的洼地在

地下水及降水的補給下

積水成湖

即為風成湖

(風成湖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這樣的湖泊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巴丹吉林沙漠

(請橫屏觀看,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攝影師@戚偉民)

在騰格里沙漠

在庫木庫里沙漠等

西北沙漠區(qū)

皆有分布

(阿爾金山庫木庫里沙漠百沙泉;攝影師@李學亮)

這些沙漠湖泊存在的本身

以及孕育的植被或微生物

又或是因劇烈蒸發(fā)而累積的鹽類礦物

都給單調的沙漠

帶去了別樣的色彩

(巴丹吉林沙漠達格圖紅海子;攝影師@林北岸)

04 海洋的力量在沿海地帶

海洋也當仁不讓地

參與到了湖泊塑造過程中

當沿海漂流攜帶的泥沙封閉海灣

形成湖泊

則為海成湖

也稱潟湖

(潟[xì]湖形成示意;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受波浪和潮汐強度的影響

中國大陸沿岸潟湖

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

廣東、廣西五省區(qū)

東海沿岸則少有潟湖發(fā)育

(河北昌黎黃金海岸潟湖;攝影師@徐樹春)

海南島、臺灣島沿岸

亦有不少潟湖分布

(三亞潟湖;攝影師@韓陽)

它們常被開發(fā)為避風港口

或優(yōu)良的種植場所

05 巖溶的力量在碳酸鹽巖分布區(qū)

流水持續(xù)溶蝕大地

形成各種洼地、漏斗、落水洞

如果巖層坍塌或外物進入堵住泄水口

則可儲水形成巖溶湖

即喀斯特湖

(巖溶湖形成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中國西南地區(qū)

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廣布

巖溶湖廣泛發(fā)育

只是

它們的形成往往具有突發(fā)性

以貴州威寧草海為例

1857年7-8月

連續(xù)的降水使大量沙石草木

堵住了古湖盆中的落水洞

而再次積水成湖

貴州省第一大湖即由此而來

(威寧草海;圖片源自@VCG)

云南中甸的納帕海

西岸存在三個水平落水洞

底部亦有裂隙發(fā)育

故而在洪水期

湖面常因湖水泄露而出現(xiàn)漏斗狀旋渦

枯水期則為淺水池沼

(納帕海;攝影師@彭建生)

06 堰塞的力量形成更具突發(fā)性的湖泊

則屬堰塞湖

1719-1721年

黑龍江德都縣

老黑山和火燒山兩座火山噴發(fā)

多股巖漿進入白龍河

白龍河受巖熔阻塞積水

形成5個念珠狀湖泊

著名的五大連池就此誕生

這便是巖熔堰塞湖

(五大連池形成示意;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同屬黑龍江的鏡泊湖

則由玄武巖阻塞牡丹江及其支流而成

它也是中國最大的巖熔堰塞湖

(鏡泊湖,目前湖水以漫流形式流過玄武巖堤壩形成瀑布,并在堤崖前沖出一個深潭;圖片源自@VCG)

更為常見的堰塞湖

通常由重力滑塌形成

在中國西部高山峽谷區(qū)

地震、冰川活動、強降雨等因素

常引發(fā)山體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

河床上游積水

便堰塞成湖

(堰塞湖形成示意;制圖@星球研究所)

1933年

四川茂縣疊溪附近

發(fā)生里氏7.5級大地震

大量山體崩塌物進入岷江

在17km范圍內形成了多級堰塞湖

疊溪海子

曾經(jīng)的疊溪古城也就此被覆于地下

(疊溪海子;攝影師@謝洪)

1953年

波密縣古鄉(xiāng)附近冰川活動

引發(fā)泥石流阻塞帕隆藏布江

形成了一個

長5km,寬1-2km,水深20m的湖泊

即古鄉(xiāng)湖

(春季古鄉(xiāng)湖;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與其他湖泊不同

堰塞物組成的堤壩結構松散

很容易因上游大量積水而決堤

給下游居民造成嚴重威脅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后

北川縣城上游的唐家山堰塞湖

隨時都有決堤的可能

彼時

抗震救災指揮部不得不

一邊疏散人流

一邊空投挖掘機械和兵力

開挖排洪槽瀉洪

解除威脅

(2008年5月30日,5·12特大地震發(fā)生后,決戰(zhàn)唐家山堰塞湖時,攝影師乘坐軍用直升機拍下唐家山堰塞湖;攝影師@朱建國)

當然

堰塞湖也并非

“百害而無一利”

在經(jīng)歷時間的磨礪后

也會孕育出絕美的風景

九寨溝中眾多湖泊

如長海、芳草湖

天鵝海、箭竹海、熊貓海

都疊加了重力崩塌引起的堰塞作用的影響

號稱九寨溝最美湖泊的五花海

則是典型的堰塞湖

(五花海;攝影師@李珩)

至此

已有六種神奇的力量

塑造出了各種姿態(tài)萬千的湖泊

但是它們都太小太小太小了

絕大部分面積不足1km2

常常被忽略不計

那些耳熟能詳?shù)?/p>

大中型湖泊

將由余下的兩種力量來造就

07 河流的力量在河水泛濫的平原區(qū)

河流是湖泊的主要締造者

它所攜帶的泥沙

或不均勻堆積形成洼地

或淤塞河道使河流積水

或是洪水時侵入兩岸低地

或因廢棄河道的積水

皆可形成湖泊

它們被統(tǒng)稱為河成湖

(白洋淀湖泊群;攝影師@余明)

受此影響

中國東部的長江中下游平原

及淮河中下游平原

形成了眾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群

而成為中國湖泊分布最為稠密的地區(qū)之一

以江漢平原為例

雖然近現(xiàn)代以來湖泊數(shù)量銳減

但仍保留了181個面積大于1km2的湖泊

面積較大者有

洪湖、梁子湖、斧頭湖等等

(梁子湖,面積351.77km2;攝影師@柳斌)

1194年之后的700年間

黃河改道,奪泗水入淮河

使得淮、泗兩河排水不暢

河流潴水形成了一系列湖泊

可謂河成湖的經(jīng)典案例

泗水排水不暢

形成的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

后經(jīng)修建大運河等人工活動影響

不斷擴大合并

形成了著名的南四湖

(微山湖;攝影師@陳劍峰)

泗水入淮處

潴水尤為嚴重

許多小型湖沼洼地被連成一片

加之人工修筑堤壩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

洪澤湖就此誕生

(洪澤湖,面積1663.32km2;攝影師@陳劍峰)

其他諸如

駱馬湖、高郵湖、邵伯湖

等諸多淮河流域的湖泊的形成

都與此相關

(駱馬湖;攝影師@陳劍峰)

即便是河成湖

造就的湖泊仍以中小型居多

大湖相當有限

且僅僅分布在平原地區(qū)

能完全觸及廣袤的中國大地的

還要看壓軸的力量

這便是構造的力量

08 構造的力量中國陸地板塊結構復雜

地質構造作用劇烈

地殼褶皺、斷層時有發(fā)生

或隆起形成高山

或發(fā)生相對沉降形成盆地

即為構造盆地

那些封閉、半封閉的構造盆地

在大氣降水、河流、冰雪融水、地下水等

水源的補給下積水形成湖泊

便是構造湖

(構造湖示意,下圖僅展示了部分構造湖,現(xiàn)實中構造湖常受多組斷裂控制;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它們不僅遍布全國

更在中國的大、中型湖泊中

占有絕對優(yōu)勢

首先

中國10個特大型湖泊中的8個

均屬此類

(中國特大型湖泊分布;制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它們分別是

面積為4254.90km2的

第一大湖

青海湖

(請橫屏觀看,青海湖,近處為青藏鐵路;攝影師@高澤安)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

鄱陽湖

(請橫屏觀看,語出自王勃《滕王閣序》,鄱陽湖,面積3206.98km2,中國第二大湖;攝影師@廖昊)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

洞庭湖

(請橫屏觀看,語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洞庭湖,面積2614.36km2,中國第三大湖,圖為洞庭湖及岳陽樓;攝影師@葉長春)

是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

呼倫湖

(請橫屏觀看,呼倫湖,中國第五大湖;攝影師@趙高翔)

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

面積為2129.02km2的

色林錯

(請橫屏觀看,色林錯,中國第六大湖;攝影師@小風)

以及

面積為2040.90km2的

納木錯

(請橫屏觀看,納木錯,中國第七大湖;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是新疆的第一大湖

中國第十大湖

博斯騰湖

(博斯騰湖,面積1004.33km2;攝影師@徐樹春)

跨越中俄兩國的興凱湖

則有些特殊

其總面積約為4350km2

因中國所有的水域面積僅1057km2

在排名中只能屈居第九

(圖中近處為小興凱湖,遠處為興凱湖,兩者以沙堤為界;圖片源自@VCG)

其次

17個大型湖泊中的

15個同樣由構造湖組成

(中國大型湖泊分布示意;其中班公錯為中印兩國界湖,其大部分位于中國境內,貝爾湖為中蒙兩國界湖,中國部分僅38.4km2;制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分別是位于西藏的

扎日南木錯、當惹雍錯

羊卓雍錯、班公錯、昂拉仁錯

(請橫屏觀看,當惹雍錯;攝影師@柳葉刀)

位于青海的

哈拉湖、烏蘭烏拉湖、赤布張錯

鄂陵湖、扎陵湖

(請橫屏觀看,圖為鄂陵湖,鄂陵湖與扎陵湖是青藏高原上唯二的大型外流淡水湖;攝影師@王生暉)

位于新疆的

艾比湖、烏倫古湖

阿雅克庫木湖

(烏倫古湖;攝影師@李保民)

位于安徽的巢湖

(巢湖;攝影師@陳劍峰)

以及跨越中蒙兩國的

貝爾湖

(貝爾湖;攝影師@漣漪de)

許多中小型構造湖

也成了不同地方的“代言湖”

在云南

第一大湖

滇池

(請橫屏觀看,滇池,面積300.38km2;攝影師@柴峻峰)

第二大湖

洱海

(請橫屏觀看,洱海,面積248.44km2;攝影師@陳方翔)

第三大湖

撫仙湖

皆為構造湖

值得一提的是

距今12000年以來

撫仙湖周圍山體持續(xù)抬升

湖盆持續(xù)斷陷

致使其最終發(fā)育成

中國第三深水湖

最大水深達155m,平均水深89.6m

(撫仙湖,面積214.53km2,蓄水量達189億m3,相當于16個滇池或7.5個洱海的蓄水量;攝影師@商睿)

在四川

瀘沽湖

(請橫屏觀看;瀘沽湖,面積為50.81km2,其中2/3位于四川境內,1/3位于云南境內;攝影師@阿五在路上)

與邛海

則為難得的“大湖擔當”

(請橫屏觀看,邛海,面積為31km2;攝影師@石磊)

在新疆

位于北天山西段的

賽里木湖

水質清澈、水色湛藍

如鑲嵌在天山之上的藍寶石

(請橫屏觀看,賽里木湖,面積462.63km2;攝影師@焦瀟翔)

在臺灣

位于玉山、阿里山之間的

日月潭

雖然湖泊面積不過4.4km2

卻是臺灣寶島上最大的天然明珠

(日月潭,目前已被改建為水庫,面積也有所擴大;攝影師@柴江輝)

不過

更多的構造湖

還是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比如

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

納木錯至班公錯一帶的

“一錯再錯”

(岡底斯山以北湖泊眾多,除色林錯、納木錯、扎日南木錯、當惹雍錯、班公錯、昂拉仁錯6個特大、大型湖泊外,還有眾多中小型湖泊,且皆以“錯”為名,故而被稱為“一錯再錯”,圖為帕龍錯;攝影師@孫巖)

比如

阿里地區(qū)成對出現(xiàn)的

瑪旁雍錯與拉昂錯

(請橫屏觀看,下圖左側為瑪旁雍錯,右側為拉昂錯;攝影師@行影不離)

比如

山南地區(qū)的普莫雍錯

都十分精彩

(普莫雍錯;攝影師@山風)

09 合力創(chuàng)造除此以外

多種因素疊加形成的湖泊

則進一步增加了湖泊界的豐富程度

例如

新疆阿爾泰山、天山的許多冰川湖

前期多為構造谷地

受構造斷陷和冰川刨蝕的雙重影響

這些湖泊比一般冰川湖

更為深壑

(天山天池;攝影師@劉劍聰)

由此而來的喀納斯湖

其最大水深達188.5m

平均水深120.1m

為中國第二深水湖

(請橫屏觀看,喀納斯湖;攝影師@崔永江)

至于

中國第四大湖

太湖的形成原因至今仍存在爭議

相應的假說包括

潟湖成因、河流成因、構造成因

甚至隕石撞擊之說

(請橫屏觀看,太湖,面積2537.17km2;我們也希望有更有力的證據(jù)來揭示太湖形成的原因;攝影師@韓陽)

10 湖泊的命運就這樣

八種偉大的力量塑造出的

火山湖、冰川湖、風成湖

海成湖、巖溶湖、堰塞湖

河成湖、構造湖

以及多成因湖泊

共同組成了中國陸地上的

“億萬明珠”

(中國主要湖泊分布;制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與此同時

“明珠”的締造者

往往也是毀滅者

對于許多小型湖泊來說尤為明顯

火山口湖

會因火山再度噴發(fā)而破壞

冰川湖

會被前進的冰川所覆蓋

又或是被突如其來的冰川活動沖毀堤壩

風成湖

會因沙丘的移動而被掩埋

重新變回地下水

海成湖

會因海浪與潮汐作用

淤積泥沙

逐漸轉變?yōu)殛懙?/p>

巖溶湖

往往因為落水洞、裂隙的

再次發(fā)育而干涸

堰塞湖

本身就極不穩(wěn)定

潰壩決堤十分常見

當然

多數(shù)湖泊會經(jīng)歷

從形成到消亡逐漸變化的一生

而內流湖與外流湖

又各自擁有不同的命運

內流湖常因

鹽類礦物的累積

而經(jīng)歷從淡水湖

(瑪旁雍錯,高海拔地區(qū)最大的淡水湖,面積達409.9km2;攝影師@山風)

到微咸水湖

到咸水湖

(昂拉仁錯,微咸水湖,可以看到不斷退卻的湖岸線;攝影師@蔣晨明)

到鹽湖

再到干鹽湖

不斷演化的一生

(新疆瑪納斯湖,干鹽湖;攝影師@飛翔)

外流區(qū)的湖泊

常因泥沙淤積

不斷縮小

并逐步轉化為沼澤、陸地

(若爾蓋沼澤;攝影師@喬力)

只是

無論是內流湖還是外流湖

所有的演化過程并非按部就班

構造背景的轉變

氣候的變化

以及湖河關系的轉變都會影響

湖泊面積、儲水量、水質等多屬性的變化

(色林錯,因青藏高原降水及冰雪融水增加,面積從1976年的1132.76km2至2010年已擴展到2349.46km2,并取代納木錯成為西藏第一大湖;攝影師@馬春林)

不過

歷史時期以來

尤其是近代以來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湖泊

更多的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東部地區(qū)

人類圍湖造田

直接減少湖泊數(shù)量與面積

人類活動引起的水土流失

則使大量泥沙隨河入湖

加速湖泊淤積

(洞庭湖南段橫嶺湖,洞庭湖年均入湖沙量為1.2985億m3,為中國淤沙最嚴重的湖泊;攝影師@余明)

受此影響

大量湖泊萎縮消失

五大淡水湖

鄱陽湖、洞庭湖

太湖、洪澤湖、巢湖

無一不在縮小

(鄱陽湖;攝影師@余明)

且以洞庭湖萎縮最為嚴重

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的100年間

面積從近5000km2縮減至2700km2

由曾經(jīng)的第一大淡水湖

變成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灘地;攝影師@朱立)

近30年來

隨著對盲目圍墾現(xiàn)象的控制

湖泊大量消失的現(xiàn)象

已有所遏制

而工業(yè)、農(nóng)業(yè)和生活廢水的排入

引起的湖泊污染和富營養(yǎng)化

則成為更為嚴峻的

湖泊問題

(巢湖;攝影師@石耀臣 )

在西北干旱區(qū)

上游攔河建壩、截流用水

以致下游湖泊縮小甚至干涸的現(xiàn)象

屢見不鮮

(干涸的羅布泊;攝影師@李學亮)

相對而言

青藏高原上的湖泊

受人類活動直接影響較小

卻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

降水及冰川融水增加

在1970-2010年的40年間

湖泊面積整體呈現(xiàn)出擴大趨勢

(1970-201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變化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但過于快速的擴張

往往又會帶來連鎖反應

2011年8-9月期間

連續(xù)的強降雨使

可可西里地區(qū)的卓乃湖決堤

湖水外溢

一路貫穿數(shù)個內流湖

并與長江外流水系連通

對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

及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等工程設施

造成了嚴重影響

(卓乃湖;攝影師@秦暉)

至此

我們知道

湖泊是美麗的

更是脆弱的

(喀納斯湖;攝影師@蔣晨明)

我們接受

它自然的生死演替

但也要警惕全球氣候變化

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湖泊危機

不要讓今天的美麗

成為明天痛心的回憶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 | 風子

圖片 | 余寬

地圖 | 陳思琦

設計 | 趙榜 鄭伯容

審校 | 云舞空城 陳景逸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編,中國湖泊調查報告[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9.06.

[2]王蘇民,竇鴻身主編. 中國湖泊志[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09.

[3]施成熙主編. 中國湖泊概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9.03.

[4]王洪道等編著. 我國的湖泊[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03.

[5]孫偉富等. 1979-2010年我國大陸海岸潟湖變遷的多時相遙感分析[J]. 海洋學報,2015,37(03):54-69.

[6]張祖陸等. 南四湖的形成及水環(huán)境演變[J]. 海洋與湖沼,2002(03):314-321.

[7]鄧貴平.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旅游地學景觀成因與保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

[8]蘇岑. 洞庭湖演化變遷的遙感監(jiān)測數(shù)學模型[J]. 國土資源遙感, 2016, v.28;No.108(01):184-188.

[9]閆立娟等. 近40年來青藏高原湖泊變遷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 地學前緣,2016,23(04):310-323.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評論
??龍?zhí)独鲜??
太傅級
科普中國、普及科學。
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