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高血鉀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高血鉀型腎小管性酸中毒(hyperkalemicrenaltubularacidosis)又稱IV型腎小管性酸中毒(typeIVrenaltubularacidosis),指遠端腎小管“陽離子交換段”泌鉀、泌氫功能障礙,同時醛固酮缺乏或?qū)θ┕掏磻拖聦е碌乃嶂卸?。中老年多見,臨床上以高血氯性代謝性酸中毒及高鉀血癥為主要特征,其酸中毒及高血鉀嚴重,與腎功能不全程度常不成比例。除針對病因治療外,降低血鉀是治療的主要目的。

病因1.醛固酮缺乏
是成年患者最常見原因,常繼發(fā)于糖尿病腎病、腎小管間質(zhì)性腎病、腎鈣化等疾病。部分輕中度腎功能衰竭患者也可激發(fā)醛固酮減少而出現(xiàn)本病,特點是酸中毒和高血鉀與腎小球濾過率(GFR)的下降不成比例。
2.醛固酮抗性
各種內(nèi)分泌疾病都存在相應酶的抗性狀態(tài)。兒童型有腎臟失鈉,遠曲小管對醛固酮反應降低。
3.電壓依賴性腎小管性酸中毒(RTA)
集合管腔負電壓差喪失,減少H+和K+的分泌。

臨床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高氯性酸中毒、持續(xù)性高血鉀,但心電圖多無高鉀表現(xiàn),且高血鉀、酸中毒的嚴重程度與腎功能不全的程度不相稱。尿pH常仍在5.5以下,但尿總酸排泄仍明顯減少。還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失鹽以及相關(guān)的癥狀。

檢查1.血液檢查
血氯升高、高鉀血癥、酸中毒。
2.尿液化驗
尿pH常在5.5以下,血漿HCO3-濃度正常時,腎臟對HCO3-的重吸收下降(15%)。

診斷臨床確診為腎小管性酸中毒,存在慢性腎臟疾病或腎上腺疾患,持續(xù)的高鉀血癥,高度懷疑高血鉀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治療1.病因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禁用抑制醛固酮產(chǎn)生和阻礙醛固酮作用的藥物。
2.對癥治療
(1)糾正酸中毒:服用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有助于降低高血鉀。
(2)降低高血鉀:低鉀飲食、口服離子交換樹脂、并口服利尿藥呋塞米,出現(xiàn)嚴重高血鉀(>6.5mmol/L)時,應及時進行透析治療。
(3)腎上腺鹽皮質(zhì)激素治療:可口服氟氫可的松,腎小管抗醛固酮兒童型患者應補充鈉鹽或碳酸氫鈉,限制鉀攝入或服用聚磺苯乙烯降低血鉀;成人型應限制鈉鹽的攝入并加用噻嗉類利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