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qǐng)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安徽小檗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shí)科普陣地
收藏

安徽小檗,中藥名。為小檗科小檗屬植物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的樹枝、樹皮和根。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北等地。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利尿殺蟲之功效。常用于清熱燥濕,利尿殺蟲。

生理特性落葉灌木,高1-2米。小枝稍有棱角,老枝黃色或暗棕色,具條棱,有少數(shù)黑色疣點(diǎn),刺單生或3叉,長1-1.5厘米。葉薄紙質(zhì),近圓形或?qū)挋E圓形,葉片長2-6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圓鈍,基部楔形,下延,上面深綠色,中脈和側(cè)脈隆起,背面淡綠色,中脈和側(cè)脈明顯隆起,兩面網(wǎng)脈顯著,無毛,葉緣平展,每邊具15-40刺齒;葉柄長5-15毫米??偁罨ㄐ蚓?0-27朵花,長3-7.5厘米,包括總梗長1-1.5厘米,無毛;花梗長4-7毫米,無毛;苞片長約1毫米;花黃色;小苞片卵形,長約1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長圓形,長2.5-3毫米,寬1.3-1.5毫米,內(nèi)萼片倒卵形,長約4.5毫米,寬約3毫米;花瓣橢圓形,長4.8-5毫米,寬約2.5毫米,先端全緣,基部楔形,具2枚分離腺體;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不延伸,先端平截;胚珠2枚。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約9毫米,直徑約6毫米,紅色,頂端不具宿存花柱,不被白粉?;ㄆ?-6月,果期7-10月。

產(chǎn) 地安徽、浙江、湖北。生于山地灌叢中、林中、路旁或山頂。海拔400-1800米。

1

采集加工秋季采收莖枝,去葉,洗凈,曬干。

入藥部位樹枝、樹皮、根。

藥材性狀莖枝圓柱形,稍直,多分枝,直徑1-5mm,長短不一。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具縱皺紋,針刺多單一,稀三叉。質(zhì)硬,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橫切面皮部淡黃色,木部金黃色,有較密放射狀紋理,髓部較小,黃白色。氣微,味苦。

性 味苦,寒。

歸 經(jīng)肝、胃、大腸經(jīng)。

功 能清熱燥濕,利尿殺蟲。

主 治黃疸,目疾,熱痢下血,淋濁帶下,瘡瘍熱毒,毒蛇咬傷,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10-15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張宏桂 - 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

評(píng)論
曲一線
大學(xué)士級(jí)
20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