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C的抗凝途徑,作為TFPI(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和抗凝血酶的附屬物,是凝血級聯反應中另一重要抑制物?;窘M成包括蛋白C和它的輔因子蛋白S,兩者都是依賴維生素K的止血蛋白質,共同水解滅活凝血加速劑(因子Ⅴa和Ⅷa)。蛋白C、蛋白S降低或缺乏或滅活加速劑功能喪失(因子Ⅴ萊頓)使血栓形成危險性增高。正常值
PC活性:70%-140%。 PC濃度:70%-140%(3-6mg/L)。 可疑因子Ⅴ萊頓:正常蛋白C活化率≤0.8。
臨床意義蛋白C途徑缺失使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增加(表1),盡管有猜想認為血栓形成的高度危險性與獲得性PC缺失之間存在聯系,但仍需證實。 蛋白C途徑的生理作用是抑制凝血系統(tǒng),有報道顯示與刺激纖維蛋白溶解相關,但需進一步證實。 蛋白S有加速活化的蛋白C作用,當蛋白S缺乏時抗凝作用消失。激活的蛋白C能抑制因子Ⅴ變異,但作用微小。因此,這種變異使蛋白C抗凝途徑受抑制從而血栓形成危險增加。 蛋白C、蛋白S活性降低與臨床有關,其遺傳缺陷有兩種形式。 Ⅰ型:由于合成減少使兩種蛋白濃度和活性降低。 Ⅱ型:存在無功能蛋白,即濃度正常而活性顯著降低。 在蛋白S還有另外類型: Ⅲ型:游離蛋白S濃度降低引起C4b結合蛋白濃度增高,即蛋白S總濃度和活性正常而游離蛋白S抗原濃度和活性降低。 關于因子Ⅴ萊頓的變異,由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類型,雜合型攜帶者與純合型不同。
注意事項有商品試劑盒子報道了其他參考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