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亦一詞,見于中醫(yī)經(jīng)典《內(nèi)經(jīng)》,以多食而消瘦為臨床特點。主要病機是由膽胃燥熱所致。主要表現(xiàn)有:吃的多,容易饑餓,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大便干燥。治療以養(yǎng)胃陰,清燥熱為主。
內(nèi)經(jīng)中的“食亦”《素問·氣厥論》云:“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敢茻嵊谀?,亦曰食亦?!?/p>
王冰注:“食亦者,謂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也。亦,易也?!?/p>
吳昆《素問吳注》云:“謂之食亦者,雖食而亦瘦也?!?/p>
張介賓《類經(jīng)·十五卷·疾病類四十六》注:“大腸移熱于胃,燥熱之氣上行也,故善于消谷。陽明主肌肉而熱燥之,則雖食亦病而瘦,所以謂之食亦?!?/p>
“食亦”病因主要表現(xiàn)有:吃的多,容易饑餓,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大便干燥。
病因有以下三點:
1 飲食不節(jié)或過食肥甘,或飲酒無度,蘊熱化燥。
2 情志失調(diào),惱怒憂愁,精神刺激,化火傷津。
3 勞欲過度,房事不節(jié),損耗陰津。
故主要病機是由膽胃燥熱所致。治療以養(yǎng)胃陰,清燥熱為主。
《圣濟總錄·卷第四十七·胃門》曰:論曰,內(nèi)經(jīng)曰,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夫胃為水谷之海,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衛(wèi)者也。胃氣沖和則食飲有節(jié),氣血盛而膚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熱,消鑠谷氣,不能變精血,故善食而瘦也,病名食亦,言雖能食,亦若饑也,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以膽為陽木,熱氣乘之,則鑠土而消谷也。1
處方舉例1 葛根120克 黃米100克 將黃米浸泡半天再與葛根一起熬粥,分兩次吃下.
2 生地20克 水煎分兩次服.
3 治胃中結(jié)熱,消谷善食,不生肌肉,參苓丸方
人參 赤茯苓(去黑皮) 菖蒲 遠志(去心) 地骨皮 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
上六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飲下,日三,不拘時。
4 治胃熱善食而瘦,龍膽湯方
龍膽 黃連(去須) 木通(銼) 柴胡(去苗) 麥門冬(去心焙) 人參(各一兩)陳橘皮(去白焙) 黃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食后日二。
5 治胃熱善食,不生肌,甘露飲方
生干地黃(焙) 熟干地黃(焙) 天門冬(去心焙) 麥門冬(去心焙) 枇杷葉(去毛) 黃芩(去黑心) 石斛(去根) 甘草(炙銼) 枳殼(去瓤麩炒) 山茵陳(各一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后溫服,日二。
6 治胃熱消谷善饑,不為肌膚,沉香湯方
沉香 人參 麥門冬(去心) 地骨皮 生干地黃(焙) 小草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不拘時。
7 治胃熱消谷善饑,不生肌肉,病名食亦,升麻湯方
升麻 梔子仁 射干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兩) 芍藥(四兩) 白術(shù)(五兩) 生地黃汁 蜜(各一升
上八味, 咀六味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下地黃汁半合,再煎兩沸,次下蜜半匙,共煎取一盞溫服,老小以意加減。
8 治胃熱善食而瘦,病名食亦,干地黃湯方
生干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 栝蔞根(各三兩) 甘草(炙銼) 枳殼(去瓤麩炒) 黃芩(去黑心各一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二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