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生扁蕾,中藥名。為龍膽科植物濕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Hook. f.) Ma的全草。分布于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肝炎,膽囊炎,腎盂腎炎,目赤腫痛,小兒腹瀉,瘡癤腫毒。
別名龍膽草《西藏常用中草藥》、沼生扁蕾《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用于感冒發(fā)熱,肝炎,膽囊炎,腎盂腎炎,目赤腫痛,小兒腹瀉,瘡癤腫毒。
相關(guān)配伍1、治流行性感冒:沼生扁蕾24g,板藍(lán)根15g。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黃疸肝炎:沼生扁蕾9g,茵陳15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3、治瘡疥腫毒:(1)沼生扁蕾30g,蒲公英30g,大青葉15g。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2)沼生扁蕾9g,銀花15g,黃芩,牛蒡子各12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大劑量可用至30g;或熬膏。
采集加工夏季采收,洗凈,晾干。
形態(tài)特性一年生草本,高3.5-40厘米。莖單生,直立或斜升,近圓形,在基部分枝或不分枝?;~3-5對,匙形,長0.4-3厘米,寬2-9毫米,先端圓形,邊緣具乳突,微粗糙,基部狹縮成柄,葉脈1-3條,不甚明顯,葉柄扁平,長達(dá)6毫米;莖生葉1-4對,無柄,矩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0.5-5.5厘米,寬2-14毫米,先端鈍,邊緣具乳突,微粗糙,基部鈍,離生?;▎紊o及分枝頂端;花梗直立,長1.5-20厘米,果期略伸長;花萼筒形,長為花冠之半,長1-3.5厘米,裂片近等長,外對狹三角形,長5-12毫米,內(nèi)對卵形,長4-10毫米,全部裂片先端急尖,有白色膜質(zhì)邊緣,背面中脈明顯,并向萼筒下延成翅;花冠藍(lán)色,或下部黃白色,上部藍(lán)色,寬筒形,長1.6-6.5厘米,裂片寬矩圓形,長1.2-1.7厘米,先端圓形,有微齒,下部兩側(cè)邊緣有細(xì)條裂齒;腺體近球形,下垂;花絲線形,長1-1.5厘米,花藥黃色,矩圓形,長2-3毫米;子房具柄,線狀橢圓形,長2-3.5厘米,花柱長3-4毫米。蒴果具長柄,橢圓形,與花冠等長或超出;種子黑褐色,矩圓形至近圓形,直徑0.8-1毫米?;ü?-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80m-4900m的河灘、山坡草地、林下等地。分布于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藥材性狀本品根呈圓柱形,多纖細(xì)分枝,表面淡黃色或黃褐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莖單一或分枝,長25-50cm,類圓柱狀,有細(xì)縱棱,表面淡綠色,質(zhì)脆,斷面不平整,中空。葉對生,葉片皺縮,易脫落,完整葉片匙形,紙質(zhì),淡綠色?;ㄝ^大,皺縮;萼綠色,背脊有四條棱;花冠筒皺縮,淡黃色;完整花冠管狀,檐部淡藍(lán)色,有4裂,裂片橢圓形,長3-5cm。氣淡,味苦。
藥理作用對蓖麻油所致的腹瀉有明顯的止瀉作用。
相關(guān)論述《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消炎愈創(chuàng)。治流行性感冒及膽病引起之發(fā)燒?!?/p>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