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指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方藥,消除余毒,以治療瘡瘍后期余毒未盡的治法。
解讀瘡瘍疾患存在氣血壅滯不行、阻塞經絡,郁久化熱出現熱毒證。因此,在瘡瘍早期或治療過程中出現熱毒證常用清熱解毒法。而在瘡瘍后期,邪雖衰,但熱毒尚余,或兼有氣血受損,正氣已虛。故清解余毒中常以清熱解毒藥伍補益氣血藥消除余毒,治療瘡瘍后期余毒未盡。
中醫(yī)應用用于治療瘡瘍后期余毒未盡,邪氣留戀肌膚的癥狀,并常伴有氣血虧虛,正氣虛衰。癥見膿液清稀,瘡口久潰不斂,或膿水出多,潰瘍不斂。常用清熱解毒法。方用內補黃芪湯加減。內補黃芪湯藥物組成:黃芪、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人參、茯苓、甘草、麥冬、肉桂、遠志、生姜、大棗。
需要注意的是,瘡瘍后期乃膿腫破潰或切開至瘡口愈合。此時以“斂”為大法。陽證瘡瘍潰后多數患者膿出毒泄,腫消痛減,身熱減退,瘡面如期愈合。倘若膿液清稀,瘡面不鮮,經久不斂,多為正虛余毒未盡。治法以補為主,清解余毒為輔。切勿寒涼太過,以免影響瘡口愈合。這是因為瘡口收斂與血循和氣血盛衰有密切關系,血運良好新肌生,氣血充盛收口快。寒涼影響氣血運行,所以即使有余毒需清解,亦不可寒涼太過。正如陳實功所說:凡瘡瘍潰膿之后“治當大補,得全收斂之功,切忌寒涼,致取變生之局”。
12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沈洋 - 博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