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膜侵睛,中醫(yī)病名。以白色翳膜自白睛侵及黑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癥見黑白睛交界處出現灰白色小泡,并能侵至黑睛,嚴重時,小泡可融合成片,愈后遺留云翳,患眼畏光, 刺痛流淚,病狀常反復發(fā)作。
名詞解釋指以白色翳膜自白睛侵及黑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歷史沿革本病名見于明代徐春甫的《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又稱為白膜蔽睛(《目經大成·卷之二上》)。概述謂:“此癥出起,勢甚輕微,次后赤澀有淚,混睛生翳,日久諸輪廓皆壞,雖略能行走,瞳孔不見影動,且障稍高于睛,狀如小小狗脊,故獨以膜名。”
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西醫(yī)認為該病是角膜結膜組織在機體對某種內生性毒素已形成的敏感狀態(tài)基礎上,對這種毒素所表現的變態(tài)反應。
病因多因肺肝熱毒,風濕熱邪,陰虛邪戀而致。肺經風熱或肝火上攻。
病機肺肝熱毒熾盛,可致金乘肝木;風濕阻絡,熱邪攻目;陰虛邪戀,真陰耗傷,虛火上炎,皆可發(fā)生本病。
主要病機是肺火太盛,金乘肝木。
1、肺熱蘊結,侵犯肝經,脈絡壅滯。
2、風濕之邪郁滯,積久化熱,上損白睛、黑睛。
3、過勞縱欲等,真陰暗耗,虛火上炎所致。
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1、指金疳玉粒生于黑睛邊際,致使黑睛邊緣有似白膜入侵的病變。
2、火疳反復發(fā)作,致使熱邪侵及黑睛深層,造成黑睛邊際發(fā)生舌形混濁,尖端朝向中央的病變。其色初呈灰白或灰黃,以后逐漸變淺藍或白色,終則呈瓷白色,而黑睛邊緣參差不齊。
二、病證鑒別與風輪赤豆鑒別:主要是從病變初起位鑒別,風輪赤豆起病于黑睛,而本病是從白睛發(fā)病。
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1、辨原發(fā)病
(1)金疳為原發(fā)病,可見金疳顆粒發(fā)于黑睛邊際,漸泛黑睛,使黑睛邊緣似有白膜。
(2)火疳為原發(fā)病,為火疳反復發(fā)作,使熱邪深入黑睛深層,則黑睛邊際有舌形或三角狀白膜混濁,尖端朝向中心,.并逐漸發(fā)展,無潰瘍,無赤脈纏繞。病情可呈瓷白色,黑睛邊緣參差不齊。 一
2、辨自覺癥狀
自覺癥狀可有羞明流淚,目珠疼痛劇烈。
3、辨他覺癥狀
他覺癥狀主要為白睛深層有單個或多個紫紅色斑塊,漸泛黑睛,黑睛易發(fā)生白色混濁。
二、治療原則清熱養(yǎng)陰,明目退翳 。
三、證治分類1、肺肝熱毒(自膜侵睛)
證候:白睛深層有一個或多個紫紅色斑塊,黑睛出現舌狀白色混濁,疼痛劇烈,羞明流淚,舌紅,少苔,脈數弦。
治法:瀉肺散結,清肝退翳。
代表方:菊花決明散加減。
常用中藥:菊花、石決明、草決明、羌活、防風、生甘草、天花粉、木賊草、川芎、黃芩、蔓荊子、生石膏、玄參
2、陰虛邪留(白膜侵睛)
證候:本病后期,白睛深層紫紅色斑塊隆起,逐漸消退,漸變青藍,患處白睛變薄,失去光澤,黑睛舌狀混濁漸成瓷白色,或陶瓷青灰色,可反復發(fā)作,舌紅,脈數弦。
治法:滋陰降火。
代表方:知柏地黃湯加味。
常用中藥:知母、黃柏、生地黃、牡丹皮、山藥、澤瀉、山萸肉、白茯苓、白蒺藜、菊花、蟬蛻、密蒙花、谷精草
3、風濕熱邪攻目(白膜侵睛)
證候:畏光流淚,頭目疼痛,白眼深層有結節(jié)隆起,局部壅腫,白睛混赤,向黑睛蔓延時,黑睛深層出現舌狀混濁,肢節(jié)疼痛,舌紅苔膩,脈濡數。
治法:祛風除濕,清熱散結。
代表方:羌活除濕湯。
常用中藥:牡丹皮、赤芍、黃芩、桑白皮、蒼術、藁本、柴胡、防風、升麻
其他療法1、外治法
(1)選用八寶眼藥(爐甘石、冰片、珍珠、硼砂、麝香、熊膽、野荸薺、海螵蛸,共為細末)點眼,每日3次。適用予本病各證。
(2)必要時用醋酸可的松眼藥水滴眼,每日3~4次。
(3)若瞳孔縮小者,用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散瞳。 ·
(4)熱敷局部以止痛。
2、驗方單方
朱砂煎:黃連、黃柏、秦皮、細辛、白芷各15克,乳香3克,朱砂、冰片各0.3克,蜂蜜100毫升,先將前5味加水500毫升入煎,煎至250毫升過濾,然后加乳香、蜂蜜、朱砂,再加熱微煎,最后入冰片,略煎后過濾,凈得藥水250毫升,每隔2小時滴眼1次。適用于本病各證。
3、針灸
(1)體針:主要取行間、睛明、太陽,毫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風濕熱邪攻目者,配瀉風池、大椎、曲,能達祛風除濕清熱散結之功;陰虛戀者配以三陰交、太溪可滋陰降火。
(2)耳針:取眼、目1、肝、肝陽,局部消毒,毫針刺,施捻轉手法,每日1次,留針15"-'30分鐘。適用于本病各證。
4、推拿
(1)處方:按揉睛明、太陽、曲池、行間5分鐘。
(2)加減:肝肺熱毒,加按大榷、合谷以瀉肺清熱l風濕熱邪攻目,加按風池、陰陵泉以祛風除濕;陰虛邪戀,加按三陰交、太溪以滋陰降火。
轉歸預后本病雖可反復發(fā)作,遷延日久,但治療恰當,調攝合理,則漸消而愈,目力不損,預后良好。
預防調護宜少食辛辣炙爝之品,以防助熱傷陰;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適時藥物調補,以防復發(fā)。
文獻摘要《古今醫(yī)統(tǒng)》:“此癥肝虛肺盛,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
12345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龔小剛 - 博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