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證,中醫(yī)病證名。指肝氣郁結(jié),胃失和降,以脘脅脹痛、噯氣、吞酸、情緒抑郁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常見于胃脘痛、嘔吐、呃逆、脅痛,以及西醫(yī)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病因情志不暢,肝氣偏亢,過于疏泄,影響脾胃,以致消化機能紊亂。
病機肝氣郁結(jié),疏泄失職,則見情志郁悶,善嘆息,或煩躁易怒,胸脅脹痛;肝氣橫逆,氣滯于胃,胃氣上逆,則表現(xiàn)為胃脘脹痛,呃逆噯氣;氣郁胃中而生熱,可見吞酸嘈雜。肝氣犯胃,氣滯不行,日久影響血液運行而致血瘀,則表現(xiàn)為脅肋胃脘疼痛固定,痛如針刺,甚則損傷脈絡(luò),而見嘔血黑便。
辨證要點胸脅胃脘脹滿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
治法疏肝和胃。
常用中藥半夏、厚樸、茯苓、生姜、蘇葉。
常見病證肝胃不和型 胃痛臨床表現(xiàn):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常用方劑:柴胡疏肝散。
常用中藥: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甘草。
針灸瀉法:足三里、中脘、內(nèi)關(guān)、太沖。
肝胃不和型 痞滿臨床表現(xiàn):胃脘痞滿悶塞,脘腹不舒,胸膈脹滿,心煩易怒,喜太息,惡心噯氣,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消痞。
常用方劑:越鞠丸。
常用中藥:香附(醋制)、川芎、梔子(炒)、蒼術(shù)(炒)、六神曲(炒)。
針灸瀉法:足三里、中脘、太沖、內(nèi)關(guān)。
肝胃不和型 嘔吐臨床表現(xiàn):嘔吐吞酸,噯氣頻作,胸脅脹滿,煩悶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嘔吐吞酸更甚,舌邊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常用方劑: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
常用中藥:蘇葉、厚樸、半夏、生姜、茯苓、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藥。
針灸療法:足三里、中脘、內(nèi)關(guān)。
肝胃不和型 呃逆臨床表現(xiàn):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fā)或加重,胸脅滿悶,脘腹脹滿,納減噯氣,腸鳴矢氣,苔薄白,脈弦。
治法:順氣解郁,降逆止呃。
常用方劑:五磨飲子。
常用中藥:木香、沉香、檳榔、枳實、天臺烏藥。
針灸瀉法:雙內(nèi)關(guān)、中脘、足三里。
常用腧穴足三里、內(nèi)關(guān)、中脘、太沖等。
預(yù)防調(diào)護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麗 - 中醫(yī)副主任醫(yī)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