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中醫(y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或四時感冒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歌訣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并能驅(qū)。1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術、陳皮、厚樸、苦桔梗、藿香、甘草。
用量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術、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F(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9g,生姜、大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加生姜、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方義本方主治之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為夏月常見病證。風寒外束,衛(wèi)陽郁遏,故見惡寒發(fā)熱等表證;內(nèi)傷濕滯,濕濁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則為上吐下瀉;濕阻氣滯,則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風寒,內(nèi)化濕濁,兼以理氣和中之法。方中藿香為君,既以其辛溫之性而解在表之風寒,又取其芳香之氣而化在里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而止嘔,為治霍亂吐瀉之要藥。半夏曲、陳皮理氣燥濕,和胃降逆以止嘔;白術、茯苓健脾運濕以止瀉,共助藿香內(nèi)化濕濁而止吐瀉,俱為臣藥。濕濁中阻,氣機不暢,故佐以大腹皮、厚樸行氣化濕,暢中行滯,且寓氣行則濕化之義;紫蘇、白芷辛溫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紫蘇尚可醒脾寬中,行氣止嘔,白芷兼能燥濕化濁;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濕;煎用生姜、大棗,內(nèi)調(diào)脾胃,外和營衛(wèi)。使以甘草調(diào)和藥性,并協(xié)姜、棗以和中。2
配伍特點諸藥合用,外散風寒與內(nèi)化濕滯相伍,健脾利濕與理氣和胃共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nèi)化,氣機通暢,脾胃調(diào)和,清升濁降,則霍亂自已。
運用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上吐下瀉,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若表邪偏重,寒熱無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氣滯脘腹脹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禁忌本方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較弱,故服后宜溫覆以助解表。濕熱霍亂之吐瀉,則非本方所宜。
附注附方 六和湯組成:縮砂仁、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甘草(炙)各30g,赤茯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60g,香薷、厚樸(姜汁制)各120g。
用法:上銼,每服12g,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服?,F(xiàn)代用法: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祛暑化濕,健脾和胃。
主治:濕傷脾胃,暑濕外襲證?;魜y吐瀉,倦怠嗜臥,胸膈痞滿,舌苔自滑等。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六和湯與藿香正氣散均主治外感兼內(nèi)濕之霍亂吐瀉證。不同之處在于:前者為傷于暑濕,故重用香薷,配以厚樸、扁豆,濕邪傷脾致倦怠嗜臥,故用人參益氣健脾以助脾運;后者兼?zhèn)诤手赜棉较?,伍以紫蘇、白芷,濕阻氣機致脘腹疼痛,故以陳皮、大腹皮理氣和中。
重要文獻摘要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泄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chǎn)前、產(chǎn)后,血氣刺痛;小兒疳傷,并宜治之?!?/p>
2、方論選錄 汪昂《醫(y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里為君。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fā)表邪;厚樸、大腹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滯。苓、術、甘草益脾去濕,以輔正氣為臣使也。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p>
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崔蒙 - 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