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百合知母湯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百合知母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具有補虛清熱,養(yǎng)陰潤燥之功效。主治百合病誤汗后,津液受傷,虛熱加重,心煩口渴者。

歌訣病非應汗汗傷陰,知母當遵三兩箴。漬去沫涎七百合,別煎泉水是金針。

組成百合七枚,知母三兩。

用法百合水漬一夜,換水煎至減半,知母另煎減半去渣,合和再煎,分二次服。

功用補虛清熱,養(yǎng)陰潤燥。

主治百合病誤汗后,津液受傷,虛熱加重,心煩口渴者。

方義百合,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知母,清熱生津,除煩潤燥。該方的溶劑泉水特殊,古本草認為其具有益五臟,清肺胃,下熱氣,利小便功效。三者起補虛、清熱、養(yǎng)陰作用。

配伍特點百合甘寒清潤而不膩,知母甘寒降火而不燥,百合偏于補,知母偏于瀉,二藥配伍,一潤一清,一補一瀉,共奏潤肺清熱,寧心安神之功。

運用1、本方證時以心肺陰虛內(nèi)熱,百脈失和,虛熱加重為主要病機的病證。臨床變現(xiàn)在百合病本證(百合地黃湯證)的基礎上,更見心煩少寐,口燥口渴等癥,即燥熱尤甚,可用本方治之?,F(xiàn)代常用于治療百合病,失眠,乳腺病以及長期低熱等情況。

使用注意百合知母湯煎法有特殊意義,仲景稱之為合和后煎,即分別用泉水煎百合及知母,去渣,兩藥相合后再煎,這種煎法古時認為有調(diào)和陰陽作用。

附方百合地黃湯

組成:百合七枚(擘)14g,生地黃汁一升80ml。

功用:養(yǎng)心潤肺,涼血清熱。

主治:百合病,神志恍惚不定,頭昏目眩,心悸失眠,坐臥不寧,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欲食不食,欲眠不眠,若有所思,行動異常,口苦而干,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微數(shù)。

出處:《金匱要略》卷上

123456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馬慶宇 - 博士 - 暨南大學中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