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皮,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的莖皮,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小兒口疳,禿瘡,坐板瘡。
入藥部位莖皮。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用于小兒口疳,禿瘡,坐板瘡。
相關(guān)配伍1、治小兒口疳:(1)蔗皮燒研摻之。(《綱目》引《簡便單方》)(2)甘蔗皮燒灰,研末,加冰片一字摻之。(《重樓玉鑰》紫花散)
2、治坐板瘡:甘蔗皮燒存性,香油調(diào)涂。(《周益生家寶方》)
3、治胎癩:紫甘蔗皮,炙灰存性,研末,加銅綠少許,白糖一撮,麻油調(diào)搽。(《絳囊撮要》)
4、治糞毒(鉤蟲性皮炎):甘蔗皮煎水洗患處,每日2次,連用2-3日。(《食物中藥與便方》)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調(diào)敷。
采集加工取甘蔗削下莖皮,曬干。
形態(tài)特征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于節(jié)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zhì),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脈,長40-80cm,寬約20mm?;ㄐ虼笮停L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jié)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于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zhì),邊緣有小纖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nèi)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果期秋季。
生長環(huán)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相關(guān)論述《綱目拾遺》:“蔗皮,《綱目》止載治口疳,而不知其皮可入香料,海外三珠有四葉香餅,乃用蔗皮。又干者墊臥,可去郁熱?!侗静輩R》有接氣沐龍湯,亦用其皮,故為補其說?!?/p>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甘嘉荷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