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菊根,中藥名。為菊科芙蓉菊屬植物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Mak. ex Cham. et Schltr.的根。具有祛風除濕,溫中止痛之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脘腹冷痛。
入藥部位根。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功效祛風除濕,溫中止痛。
主治用于風濕痹痛,脘腹冷痛。
相關(guān)配伍治風濕痹痛:芙蓉菊鮮根45g,豬腳1只。酒、水各半燉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切片,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半灌木,高10-40cm。莖直立,多分枝,枝、葉具密生的白色絨毛而呈灰綠色。葉互生;葉片狹匙形或狹倒卵形,長2-3cm,寬5-8mm,先端3-5齒裂或分裂,基部漸狹,邊緣無鋸齒。頭狀花序黃綠色,有梗,多數(shù)頭狀花序在枝端排成總狀;總苞片2-3層,外層總苞片葉質(zhì),外被灰白色短柔毛;花管狀,外圍的花雌性,花冠先端2-3齒裂,中央花兩性,花冠先端5短裂。瘦果有5棱角,先端有撕裂狀的鱗片?;ㄆ谙募?。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邊、海灘石隙中。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并常有栽培。
藥理作用本品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
相關(guān)論述《福建中草藥》:“辛苦,微溫。祛風濕。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胃脘冷痛?!?/p>
123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杜新亮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