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梵天花根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梵天花根,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梵天花Urena procumbens Linn.的根。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健脾化濕,活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勞倦乏力,肝炎,瘧疾,水腫,白帶,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入藥部位根。

性味味甘、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肺、脾、胃、肝經(jīng)。

功效健脾化濕,活血解毒。

主治風濕痹痛,勞倦乏力,肝炎,瘧疾,水腫,白帶,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相關(guān)配伍1、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勞力過傷:梵天花根90g,豬膠250g,黃酒1碗。沖燉服。(《閩南本草》)

2、治產(chǎn)后足膝無力,不能行走:鮮梵天花根,每次60g,合雞燉服。(《泉州本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形態(tài)特征小灌木,高約80cm。枝平鋪,小枝被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4-15mm,被絨毛;托葉鉆形,長約1.5mm,早落;下部的葉輪廓為掌狀3-5深裂,裂口深達中部以下,圓形而狹,長1.5-6cm,寬1-4cm,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蘆狀,先端鈍,基部圓形至近心形,具鋸齒,兩面均被星狀短硬毛,上部的葉通常3深裂?;▎紊蚪厣üiL2-3mm;小苞片長約7mm,基部合生,疏被星狀毛;萼較短于小苞片或近等長,卵形,尖頭,被星狀毛;花冠淡紅色,花瓣長10-15mm;雄蕊柱無毛,與花瓣等長。果球形,直徑約6mm,具刺和長硬毛,刺端有倒鉤。種子平滑無毛?;ㄆ?-9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小灌叢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藥理作用根對黃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

相關(guān)論述1、《江西草藥》:“健脾利濕,理氣化痰。還可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脫肛,子宮下垂,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吐血。”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散瘀活血。”

3、《福建藥物志》:“行氣活血,祛風除濕。治關(guān)節(jié)風濕痛,勞倦乏力,肝炎,痛經(jīng),跌打損傷,狂犬咬傷?!?/p>

4、《浙江藥用植物志》:“行氣活血,祛風解毒,健脾補腎。主治風濕痹痛,痢疾,體虛浮腫,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瘡癰腫毒?!?/p>

123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陳家春 - 博士,教授,博士生和碩士生導(dǎo)師 -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