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蹄,中藥名。為馬科動物驢Equus asinus Linnaeus的蹄甲。分布于我國北部地區(qū)。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癰疽瘡瘍。入藥部位
蹄甲。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解毒消腫。
主治用于癰疽瘡瘍。
相關配伍1、治腎臟風毒,下注生瘡:驢蹄二十片(燒灰),密陀僧(研)一分,輕粉一錢匕,麝香半錢匕。上四味,再同研勻。先拭去膿汁,次用藥干摻,日三四次。(《圣濟總錄》驢蹄散)
2、治天柱瘡生脊大椎上,如錢大,赤色出黃汁不止:驢蹄(削,燒灰)二十片,胡粉(熬)一分,麝香(研)少許。上三味合研。未破,以醋煮面糊,和成膏涂入;已破干摻。(《圣濟總錄》敗蹄散)
3、治諸般腫毒:驢蹄(細切,炒)一兩,蕎麥面片一兩,白鹽半兩,草烏四錢(去皮)。上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出火毒,研。米醋調成膏,用白紙攤貼患處,毒自毛竅而出,其腫自退。(《證治準繩?瘍科》)
4、治小兒解顱不合:驢蹄不計多少,燒灰研,以生油和敷于頭骨縫上,以差為度。(《簡要濟眾方》)
5、治瘧:白驢蹄二分(蒸),大黃四分,綠豆三分(末),砒霜二分,光明砂半分,雄黃二分。搗、蜜丸如梧子。發(fā)日平旦冷水服二丸。七日內忌油。(《肘后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燒灰調敷或干摻。
采集加工將驢宰殺后,剁下蹄甲,洗凈,晾干或烘干。
形態(tài)特征體型比馬小,體重一般200kg左右。驢的頭型較長,眼圓,其上生有1對顯眼的長耳。頸部長而寬厚,頸背鬃毛短而稀少。軀體勻稱,四肢短粗,蹄質堅硬。尾尖端處生有長毛。驢的體色主要以黑、栗、灰三種為主。中國著名的品種關中驢,體型高大,繁殖力強。
生長環(huán)境驢性情較為溫馴,飼養(yǎng)管理方便,飼料粗劣。主要以麥秸、谷草為食,也吃高粱、大麥、豆類。中國北部地區(qū)均有飼養(yǎng)。
12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袁賢達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