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提法是運用具有生發(fā)清氣作用的中藥,來治療氣機的下陷,古籍中運用升提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升提中氣治脾虛下陷,升提大氣治胸悶怔忡,《傷寒論》中更有利用生提治療下利的詳細記述等等。
解讀升提為治法名,是對氣陷證的治療。氣陷指氣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以氣虛升舉無力而下陷為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氣陷多由氣虛病變發(fā)展而來,尤與脾氣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若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致脾氣虛損,清陽不升,或中氣下陷,從而形成氣虛下陷的病變。氣陷的病理變化,主要有“上氣不足”與“中氣下陷”兩方面。
升提法是運用具有生發(fā)清氣作用的中藥結(jié)合其他藥物,來治療氣機的下陷,古籍中運用生提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升提中氣治脾虛下陷,升提大氣治胸悶怔忡,《傷寒論》中更有利用升提治法療下利的詳細記述等等。
中醫(yī)應用“升提”運用舉例:
1、升提中氣
升提中氣是治療中氣下陷的方法。中氣指脾氣。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之氣上輸于肺,以榮養(yǎng)其他臟腑,若脾虛中氣下陷,可出現(xiàn)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癥,或不能制水而小便不利。均可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中氣,脾氣旺則諸證自除,升清降濁的機能恢復,則小便通暢,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
2、升提大氣
升提大氣法由近代中西匯通派醫(yī)家張錫純所創(chuàng)。張氏認為:“是大氣者,原以元氣未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yǎng)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也?!毭麨榇髿庹撸\以其能撐持全身,為諸氣之綱領(lǐng),包舉肺外,司呼吸之樞紐,故鄭而重之曰大氣?!贝藲庖惶?,呼吸即覺不利,肢體酸懶,精神昏憒,腦力心思為之頓減,若其氣虛而下陷者,或下陷過甚,而出現(xiàn)胸悶怔忡,心無所附也,而其脈象之微細尺弱。據(jù)張氏之論,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與之相似,代表方劑為升陷湯。
3、升提治利
針對外邪內(nèi)擾、誤下傷中、久病傷陽所導致陽氣下陷而下利的致病因素的不同,張仲景分別運用了“祛風解表,升發(fā)清陽;清里解肌,升提陽氣;健脾護中,益氣升陽;滋陰和陽,清上溫下,升陽止利”四種升提法,反映了張仲景對升提法的靈活應用,體現(xiàn)了其生動活潑的辨證論治精神。
(1)祛風解表,升發(fā)清陽
針對風寒外襲太陽,內(nèi)逼陽明,清陽下陷而生的下利,張仲景用葛根湯祛風解表、升發(fā)清陽。運用祛風藥物,升提陽氣,治療下利,后世喻嘉言謂之“逆流挽舟”法,“欲提內(nèi)陷之邪轉(zhuǎn)從表出”。葛根湯中,重用葛根四兩,發(fā)表解肌、升陽止瀉;麻黃湯三兩,外散風寒、發(fā)汗解表;再合一個減低劑量的桂枝湯護中解肌,助麻黃則開表閉、散風寒;助葛根,則升清陽、止瀉利。共奏祛風解表,升發(fā)清陽之功。如方有執(zhí)在《傷寒論條辨》中論述到:“故但用葛根湯散經(jīng)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以不治治利者,麻黃散太陽之表,葛根解陽明之肌,桂枝主榮衛(wèi)之和,姜棗健脾胃之弱,甘草者,和中之國老,芍藥者,緩中之佐使,夫如是而經(jīng)中之邪散,則胃中之正回,不分清者自分清,不顯治者而治在其中。
(2)清里解肌,升提陽氣
針對表邪未解,誤用下法,表邪內(nèi)陷入里化熱,下迫大腸而下利,張仲景選用了葛根黃芩黃連湯清里解郁、升提陽氣。方用葛根八兩,兩倍于葛根湯中用量,升脾氣鼓舞胃氣上行以止瀉,同時開肺氣,發(fā)汗解肌以退熱,黃芩黃連清陽明熱邪,堅陰止利,合甘草益氣護中,共奏清里解肌,升提陽氣之功。正如柯韻伯在《傷寒來蘇集》中所說:“故君氣清質(zhì)重之葛根,以解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
(3)健脾護中,益氣升陽
針對表邪未解,屢經(jīng)誤下,重虛其里,脾陽傷,無力升陽助表,故協(xié)熱而利。張仲景選用桂枝人參湯健脾護中,益氣升陽。方用桂枝四兩,重用其氣,辛溫散寒,升陽解表,可以升發(fā)一身的陽氣;合理中湯健脾護中,共奏溫里益氣、解表舉陷,也就是固里托表之功。正如程效倩在《傷寒論后條辨》所說:“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表熱不去,而里虛作利,是曰協(xié)熱?!薄肮鹬π嘘栍谕?,以解表;理中助陽于內(nèi),以止利。陰陽兩治,總是補正,令邪自卻?!?/p>
(4)滋陰和陽,清上溫下,升陽止利
針對大下傷中,陽氣下陷,脾虛肺郁,上熱下寒,陽氣郁閉,升騰不利而導致的下利。張仲景選用了麻黃升麻湯滋陰和陽,清上溫下,開表達陽而止利的方法。方用麻黃量最大,發(fā)越郁陽,開肺達表;升麻、當歸,升提陽氣,領(lǐng)邪氣外出,助正氣得提升;余藥溫脾清肺、健脾潤肺,恢復太陰開機,共奏滋陰和陽、清上溫下、開表達陽之功。正如成無己在《注解傷寒論》中所說:“麻黃、升麻之甘以發(fā)浮熱;正氣虛者,以辛潤之,當歸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熱者,以苦瀉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津液少者,以甘潤之,茯苓、白術(shù)之甘緩脾生津;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萎蕤、門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贬槍貌帗p陽而致的上熱下寒,久泄久利,張仲景選用了烏梅丸滋陰和陽、清上溫下、升陽止利。方用烏梅、當歸之滋陰養(yǎng)血柔肝體,桂枝、細辛發(fā)散陽氣達肝用,重在附子干姜溫中健脾,合其他諸藥共奏滋陰和陽、清上溫下、升陽止利之功。
5、升提類針灸處方
(1)脫肛久痔方
組成:二白、百會、精宮、長強。
用法:俯臥位,艾條懸灸百會10-20分鐘,針二白,然后針精宮(志室穴)、長強,諸穴用補法,得氣后留針30分鐘,長強亦可用灸。
功用:益氣升陷,調(diào)達氣機。
主治:脫肛及痔瘡。
(2)疝氣方
組成:照海、陰交、曲泉。
用法:先針陰交,使針感沿任脈向下放散至外生殖器,然后針曲泉,使針感沿肝經(jīng)向陰器放射;照海針1-1.2厘米,諸穴留針30分鐘,三穴可加灸。
功用:補腎培元,行氣止痛。
主治:狐疝。
12345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雪亮 - 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