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汁,中藥名。為??浦参锷orus alba L.的樹皮中之白色液汁。分布于全國各地。具有清熱解毒,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口舌生瘡,外傷出血,蛇蟲咬傷。
入藥部位樹皮中之白色液汁。
性味味辛,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用于口舌生瘡,外傷出血,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1、治口及舌上生瘡,爛:斫桑樹取白汁涂之。(《圣惠方》)
2、治小兒鵝口: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普濟方》)
3、治金瘡血流:桑皮中白汁涂傷處,須臾血止。(《衛(wèi)生易簡方》)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涂搽。
采集加工用刀劃破桑樹枝皮,立即有白色乳汁流出,。用潔凈容器收取。
形態(tài)特征桑又名家桑、桑椹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guī)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wǎng)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涡裕菩郛愔?;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shù)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后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ㄆ?-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國各地。
藥材性狀鮮品為白色乳汁,半透明,略有粘稠感。氣微,味微甘、淡。
相關論述1、《本草圖經(jīng)》:“主小兒口瘡,敷之。涂金刃所傷燥痛,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瘡中。冬月用根皮?!?/p>
2、《本草蒙鑒》:“點唇裂。釜中煎如糖赤,推老痰宿血?!?/p>
3、《本草綱目》:“涂蛇、蜈蚣、蜘蛛傷?!?/p>
12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姜大成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