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斗菜,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Sieb. et Zucc.)F.Schmidt的根莖及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用于咽喉腫痛,癰腫疔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別名蛇頭草、水鐘流頭,黑南瓜、野飯瓜、南瓜三七、野南瓜、野金瓜頭,蜂斗葉,網(wǎng)絲皮。
入藥部位根莖及全草。
性味苦、辛,涼。
歸經(jīng)歸心、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用于咽喉腫痛,癰腫疔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相關(guān)配伍1、治扁桃體炎:蜂斗菜15g。水煎,頻頻含漱。(《江西草藥》)
2、治癰疽疔毒:蜂斗菜(鮮)適量。加少許白糖,搗爛外敷。(《青島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水煎含漱。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蜂斗菜,多年生草本。花莖高10-20cm,中空,雌株花莖果期高達(dá)60cm,被白色茸毛或蛛絲狀綿毛。根莖短粗,周圍抽生橫走的分枝,多少被白色茸毛或綿毛。葉基生,有長葉柄,長達(dá)23cm,初時表面有毛,葉片心形或腎形,于花后出現(xiàn),長2.8-8.6cm,寬12-15cm,下面灰綠色,有蛛絲狀毛,邊緣有重鋸齒。花雌雄異株;花莖從根部抽出,莖上互生鱗片狀大苞片,有平形脈;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雌花花冠細(xì)絲狀,白色;總苞片2層,近等長,長橢圓形,先端鈍;雄花花冠筒狀或兩性,5齒裂,裂齒披針形,急尖,黃白色,不育。瘦果線形,光滑無毛,冠毛白色?;ā⒐?-5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向陽山坡林下,溪谷旁潮濕草叢中。分布華東及陜西、湖北、四川等地。
藥理作用蜂斗菜水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較弱的抗菌活性。從蜂斗菜中分離的蜂斗菜烯堿有強(qiáng)肝毒和致癌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消腫止痛,解毒祛瘀。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2、《江西草藥》:“治扁桃體炎,癰腫疔毒?!?/p>
附注同屬植物毛裂蜂斗菜Petasites tricholobusFranch.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其根莖及全草與蜂斗菜功用相同。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胡本祥 - 教授,研究生導(dǎo)師 -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