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母,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Sida rhombifolia L.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用于感冒高熱,咽喉腫痛,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證,風(fēng)濕痿弱,頭暈,勞倦乏力,痔血,癰疽疔瘡。
別名大地丁草、黃花谷拔、拔膿消、膠粘根、黃花猛、千斤遂、黃花仔、乏力草、小本黃花草、細(xì)迷馬樁棵、黃花地挑花、膿見愁、黃花猛、地膏藥、黃花稔、黃金樹、吸血草、生扯攏、疔瘡藥、梅肉草、硬枝黃花仔、黃仔草、賜米草、大號嗽血仔草、鬼柳根、樹仔草、黃花古弼、麻筆、塘羅達(dá)、裂葉雪麻頭、坡麻。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甘、辛,涼。
歸經(jīng)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主治用于感冒高熱,咽喉腫痛,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證,風(fēng)濕痿弱,頭暈,勞倦乏力,痔血,癰疽疔瘡。
相關(guān)配伍1、治疔瘡:黃花母生葉,黃糖少許共搗爛,外敷。(《廣西中藥志》)
2、治外傷出血:黃花稔頭適量,搗敷創(chuàng)口。(《閩東本草》)
3、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地膏藥60g,燉肉服,并以鮮葉敷患處。(《四川中藥志》1979年)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大劑量可用至90g。外用:適量,搗敷。
采集加工秋季采收,洗凈,除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白背黃花稔又名:菱葉拔毒散。直立亞灌木,高約1m。分枝多,枝被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被星狀柔毛;托葉纖細(xì),刺毛狀,與葉柄近等長;葉菱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mm,寬6-20mm。先端渾圓至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疏被星狀柔毛至近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柔毛?;▎紊谌~腋,花梗長1-2cm,密被星狀柔毛,中部以上有節(jié);萼杯形,長4-5mm,被星狀短綿毛,裂片5,三角形;花黃色,直徑約1cm,花瓣倒卵形,長約8mm,先端圓,基部狹;雄蕊柱無毛,疏被腺狀乳突,長約5mm,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徑6-7mm,分果爿8-10,被星狀柔毛,先端具2短芒?;ㄆ谇?、冬季。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間,曠野和溝谷兩岸。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北等地。
藥材鑒別干燥全草長短不一,幼枝被星狀柔毛,老枝無毛,有網(wǎng)眼狀紋理。葉多破碎,卷縮,完整葉呈長圓狀披針形或菱形,葉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被星狀柔毛?;ㄉ谌~腋,黃色。氣微香,味淡。以干燥,無泥砂者為佳。
藥理作用1、對腸管平滑肌的作用。
2、祛痰潤滑作用。
3、抗炎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廣西中藥志》:“清涼拔毒,消腫排膿。敷疔瘡,癤瘡,炮碼傷?!?/p>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主治感冒高燒,黃疸,慢性潰瘍,腰腿痛?!?/p>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胡本祥 - 教授,研究生導(dǎo)師 -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