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造血干細胞增殖分化異常而引起的惡性增殖性疾病。兒童白血病是小兒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的一種,是5歲以上小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白血病每年發(fā)病率約占人口的5/10萬。北京地區(qū)約占2.8/10萬。國內外一些資料表明,白血病的發(fā)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病因發(fā)病原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部分病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某些先天性疾病易并發(fā)白血病,如先天性愚型、Bloom綜合征、Fanconi貧血、Ataxia telangiectasis約10%~50%可并發(fā)急性白血病。同卵孿生兒中的一個如發(fā)生白血病,另一個發(fā)生白血病的可能性為1/4。
2.電離輻射因素
1945年日本廣島、長崎兩地原子彈爆炸后接觸射線的幸存者白血病發(fā)生率高于其他地區(qū)5倍。無論是全身或局部大劑量照射均可增加發(fā)生白血病的危險性,其潛伏期為2~16年,尤其是照射后5~10年是最危險時期,與照射劑量有關,與年齡無關。母親接受放射治療和小兒在宮內時接受X線診斷可能對胎兒有一定影響。有報告兒童白血病的病因可直接追溯父親受輻射影響,據認為父親的泌尿生殖器官和精子受到輻射的損害,有可能導致下一代的癌變。
3.化學因素
已知一些化學致癌物質能引起腫瘤,如苯及其衍生物。藥物中有環(huán)磷酰胺、氯霉素、保泰松等可增加并發(fā)白血病的危險性?,F(xiàn)有數篇報告乙雙嗎啉引致繼發(fā)白血病。此外有些農藥、亞硝胺類、砷劑、含鉛的油漆、焊料等對成年男性的精子有影響,并可遺傳給下代。有報告父親吸煙的孩子比雙親均不吸煙的孩子患白血病、淋巴瘤等的危險性高20%。
4.病毒因素
病毒對某些動物的致癌作用及致白血病作用已得到證實。在人類已證實,成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可引起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在小兒白血病尚未證實有特異病毒感染所致。已知兒童Burkitt淋巴瘤與EB病毒感染有關??傊?,白血病的造血干細胞紊亂病因是多因素的,有外因有內因,內外因相互作用。外因有理化、病毒等,內因有染色體改變、DNA修復異常、免疫功能失衡等。盡管在先天性綜合征中白血病發(fā)生率增高,但多數白血病可能是后天獲得性的。有關白血病的確切病因,人們還在不斷努力探索研究中。
臨床表現(xiàn)1.起病
小兒急性白血病半數以上病例急性發(fā)病,初期主要表現(xiàn)為貧血、出血、發(fā)熱、感染等癥狀,病程拖延后器官受浸潤的癥狀體征越來越明顯。少數病兒緩慢起病,表現(xiàn)為乏力、納差、精神不振,面色蒼白日趨明顯,并出現(xiàn)輕微出血現(xiàn)象,此時多能確診。
2.貧血
貧血出現(xiàn)早且進行性加重,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表現(xiàn)為進行性皮膚黏膜蒼白、易倦、虛弱、活動后氣促等,年長兒可訴頭昏、頭痛、心悸、耳鳴。貧血主要由于紅細胞生成受抑,此外骨髓內紅細胞無效生成、溶血和不同程度的出血也是促成因素。
3.出血
大部分急白病兒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癥狀以鼻出血、牙齦出血及皮膚紫癜最常見。輕者僅見下肢少量瘀點、淤斑和少量鼻出血;重者可見全身廣泛出血,皮膚大片淤斑、鼻出血、牙齦出血、尿血等,呼吸、消化道出血和顱內出血??芍旅?。通常AML較ALL出血為重,尤其是M3的治療初期易并發(f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而致命。血小板的質和量的改變是出血的重要原因,肝臟受浸潤后Ⅰ、Ⅱ、Ⅴ因子生成不足、毛細血管受損后通透性增加均可加重出血。
4.白血病細胞浸潤特征
白血病細胞在骨髓中增殖到一定程度后,即通過血液循環(huán)幾乎可以浸潤全身所有的組織器官,表現(xiàn)可有骨痛,關節(jié)痛,肝、脾、淋巴結腫大,皮膚黏膜浸潤,神經系統(tǒng)浸潤,睪丸浸潤及其他系統(tǒng)、器官的浸潤等。
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是病兒常見的就診原因之一,淋巴結從黃豆、花生米大到鴿蛋大小不等,圓而飽滿,質韌無觸痛,常見于頸部、腋下及腹股溝部,深部淋巴結腫大可引起鄰近組織器官的受壓癥狀,如縱隔淋巴結腫大可壓迫上腔靜脈引起“上腔靜脈綜合征”。不同類型的白血病肝脾受浸潤的程度不同,通常ALL較ANLL顯著。在ALL中又以T細胞性急淋(T-ALL)及成熟B細胞急淋(B-ALL)更明顯。肝脾淋巴結腫大的程度表明機體的腫瘤負荷量,是臨床用以判別復發(fā)危險度的指標,但是隨著近年早期強烈化療的實施,其預后價值已明顯降低,只是在化療的敏感度觀察上是一種方便的指標。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NSL)和睪丸白血?。═L)可發(fā)生于發(fā)病的初期或復發(fā)時。CNSL以浸潤軟腦膜為主,臨床出現(xiàn)顱內壓增高、腦神經受損和腦脊液改變,重者可有意識改變或抽搐、癱瘓等。睪丸受損主要表現(xiàn)為無痛性、硬性結節(jié)狀腫大。髓外白血病防治的成敗,決定整個治療計劃的成敗,應高度重視。
骨和關節(jié)疼痛是白血病細胞浸潤骨膜、關節(jié)及骨皮質所致。小兒以四肢長骨及其關節(jié)受累為主,常易誤診為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病。此外心、腎、肺、胸膜、皮膚黏膜等都可侵犯,但是不同類型的白血病表現(xiàn)有所不同,如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常有齒齦增生、出血和潰瘍;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易見到眼眶周圍的綠色瘤,先天性白血病常有無色,青灰或紫紅色的白血病浸潤結節(jié)。
ALL患兒發(fā)病時發(fā)熱較ANLL患兒多見,急性白血病本身多不發(fā)熱或僅有低熱,凡熱度>38.5℃以上者應高度疑有感染。熱型多為不規(guī)則,熱度高低不等,隨感染部位及程度而異,常見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膚、肛周、軟組織、泌尿道等。由于患者特異及非特異免疫功能均降低,感染易擴散為敗血癥。病原體可為細菌、病毒、真菌、結核桿菌等,但常見的仍以大腸埃希桿菌、沙門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居多,有報告表皮白色葡萄球菌近年有增高的趨勢。
檢查1.血象
急白患兒血象通常表現(xiàn)為血小板計數(BPC)降低、血紅蛋白(Hb)降低,貧血一般為正細胞正色素性。白細胞總數高低不一,白細胞計數(WBC)約半數以上增高,余可正?;蚪档?。白細胞升高者外周血中易見到白血病細胞,是診斷白血病的有力證據。白細胞降低者血中不易見到白血病細胞,又稱為非白血性白血?。╝leukemic leukemia)。血小板常減少。有報告1024例ALL患兒的血象如下:
(1)白細胞 50×109/L者占19%。
(2)Hb水平 110g/L占14%。
(3)BPC ≤20×109/L占29%,(20~49)×109/L占23%,(50~99)×109/L占20%,≥100×109/L占29%。
2.骨髓象
初診急白患兒的骨髓象絕大部分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少數病例顯示增生低下稱為低增生性白血病,后者預后較佳。至今為止骨髓象仍是診斷急白的最確切依據,其中原始加幼稚細胞的比例≥30%方可診斷,ANLL還要去掉紅系再計算這個比例。由于骨髓中正常造血細胞的分化成熟障礙,代之而起的是大量停滯于某個階段的白血病細胞,因之出現(xiàn)成熟過程中的一至多個階段缺如,稱為“裂孔”現(xiàn)象。AML中尤其是原幼粒細胞中,??梢姷桨魻畹腁uer小體,在與ALL的鑒別中有一定價值。近年發(fā)現(xiàn)3,3-二基聯(lián)苯胺染色的AML細胞中可見到棒狀或紡錘形phi小體,50%以上的急粒中可檢出,有助于鑒別診斷。
3.糖皮質激素受體(glucocorticoid receptor,GCR)測定
幾乎所有ALL的誘導緩解治療均采用了糖皮質激素,但是治療結果并不一致,研究發(fā)現(xiàn)白血病細胞膜上的GCR數與其對糖皮質激素的敏感度有很大關系,也與預后有很大關系。常用的方法有受體放射配基結合分析法等。
4.其他
白血病的免疫學、細胞化學、細胞遺傳學檢查前已述及,透射電鏡等的使用可幫助診斷M7和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在B-ALL和AML中明顯減低,在T-ALL、C-ALL Pre-B-ALL中均明顯增高,因而有一定鑒別意義。X線表現(xiàn):急白的X線多為非特異性,胸片常有肺門淋巴結腫大,白血病浸潤肺時可見斑狀影。T-ALL常有縱隔腫塊影。骨X線常顯示骨質疏松和脫鈣,有時有局灶性溶骨和層狀骨膜反應征,長骨干骨骺端出現(xiàn)密度降低的橫紋帶稱為白血病線。
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xiàn)、血象和骨髓象檢查。小兒急性白血病有時首發(fā)癥狀類似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心包炎、腦膜炎、腦神經麻痹、胃腸道出血、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等表現(xiàn)有助于確診。
鑒別診斷須與類白血病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其他惡性腫瘤(如神經母細胞瘤等)、骨髓外造血反應(雅克什貧血、骨髓纖維化及大理石骨病等)鑒別。臨床上出現(xiàn)典型的癥狀、體征、外周血中查見白血病細胞,骨髓中原始加幼稚細胞≥30%,此時診斷急性白血病并不困難。若是發(fā)病初期癥狀、體征并不典型,外周血不見原幼細胞,此時診斷有一定難度,應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1.類白血病反應
外周血白細胞增多、顯著增多和(或)出現(xiàn)幼稚白細胞者稱為類白血病反應,通常有感染、中毒、腫瘤、失血、溶血、藥物等原因。粒、單核細胞類白血病反應中常有白細胞顯著增加,又有外周血中出現(xiàn)幼稚白細胞,但前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顯著增高。淋巴細胞性外周血白細胞可輕度增加,但出現(xiàn)幼稚淋巴細胞。一般而言,去除誘因后類白血病反應即可恢復正常,而且通常類白血病反應外周血中紅細胞及血小板不受影響,骨髓無白血病樣改變。臨床上偶有病例的類白血病反應,難與白血病鑒別,此時宜嚴密觀察,輔以免疫、遺傳等方法仔細區(qū)別。
2.再生障礙性貧血
本病臨床有貧血、出血、發(fā)熱、全血象降低,易與低增生性白血病混淆,但是本病肝、脾、淋巴結不腫大,骨髓增生低下而無原始、幼稚細胞比例增高現(xiàn)象。
3.惡性組織細胞病
本病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惡性增殖性疾病,臨床上可出現(xiàn)發(fā)熱,貧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結腫大,以及全身廣泛浸潤性病變,很難與白血病鑒別。外周血象也與白血病相似,出現(xiàn)Hb和BPC下降,白細胞降低者超過半數,且可發(fā)現(xiàn)幼稚紅細胞和幼稚粒細胞,只是若發(fā)現(xiàn)惡性組織細胞則高度提示本病。骨髓增生活躍或減低,網狀細胞增多,可見到多少不等的組織細胞,按形態(tài)可分為一般異常組織細胞、單核樣組織細胞、淋巴樣組織細胞、多核巨型組織細胞和吞噬型組織細胞,如果見到大量吞噬型組織細胞且出現(xiàn)一般異常組織細胞,則支持診斷本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缺乏特異性診斷手段,骨髓象支持而臨床不符合者不能診斷,反之臨床支持而骨髓象不符合者不能排除診斷,所以本病依靠綜合分析診斷,有時骨髓及淋巴結等活檢可以提供一定證據。
4.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本癥為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所致。臨床有發(fā)熱,皮疹,咽峽炎,肝、脾、淋巴結腫大;血象白細胞增高以淋巴細胞升高為主,且變異淋巴細胞常達10%以上。臨床表現(xiàn)及血象易與急白相混淆,但本癥恢復快,骨髓象無原幼淋巴細胞出現(xiàn),檢測EBV特異性抗體如EBV-VCA-IgM等可確診。
5.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是一組因造血干細胞受損而致骨髓病態(tài)造血和功能紊亂性疾病。本病以貧血為主要表現(xiàn),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少數病例還有骨痛。MDS不僅應與急性白血病相鑒別,而且有20%~30%的病例最終轉變成急性白血病。本癥骨髓象呈現(xiàn)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的病態(tài)造血,紅系如比例過高(>60%)或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