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腫是急性感染過程中,組織、器官或體腔內,因病變組織壞死、液化而出現的局限性膿液積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膿壁。常見的致病菌為黃色葡萄球菌。膿腫可原發(fā)于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遠處原發(fā)感染源的致病菌經血流、淋巴管轉移而來。
疾病簡介膿腫往往是由于炎癥組織在細菌產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下,發(fā)生壞死、溶解,形成膿腔,腔內的滲出物、壞死組織、膿細胞和細菌等共同組成膿液。由于膿液中的纖維蛋白形成網狀支架才使得病變限制于局部,另膿腔周圍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最終形成的肉芽組織增生為主的膿腔壁。膿腫由于其位置不同,可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本病往往可以通過對病史的瞭解,臨床體檢和必要的輔助檢查,可以得到確診。治療以引流為主。
臨床表現1.淺表膿腫略高出體表,紅、腫、熱、痛及波動感。小膿腫,位置深,腔壁厚時,波動感可不明顯。
2.深部膿腫一般無波動感,但膿腫表面組織常有水腫和明顯的局部壓痛,伴有全身中毒癥狀。
診斷鑒別診斷依據
1.淺部:膿腫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及壓痛,繼而出現波動感。
2.深部:膿腫為局部彌漫性腫脹,疼痛及壓痛,波動不明顯,試驗穿刺可抽出膿液,也可作超聲波協診。
疾病治療治療原則1.及時切開引流,切口應選在波動明顯處并與皮紋平行,切口應夠長,并選擇低位,以利引流。深部膿腫,應先行穿刺定位,然后逐層切開。
2.術后及時更換敷料。
3.全身應選用抗菌消炎藥物治療。傷口長期不愈者,應查明原因。
用藥原則1.淺表,經切開引流后可選用肌注或靜滴應用抗生素“A”+“B”。
2.深部伴有全身中毒癥狀者,可選用“C”類廣譜高效抗生素和支援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