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氣不足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氣不足,病因病理學(xué)名詞。指正氣不足。《靈樞·口問》:“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p>

氣不足可見于各個臟器,如:上氣不足為五臟六腑上升于頭部的精氣不足。肝氣不足,又稱肝氣虛。指肝之精氣不足的病證。肺氣不足,即肺氣虛。胃氣不足即胃氣虛。胃氣虛弱出現(xiàn)的證候。中氣不足,即脾胃之氣虛弱、運化失職。

氣不足是中醫(yī)的說法,中醫(yī)認(rèn)為精,氣,神,人之三寶。其中的氣,與健康和疾病關(guān)系密切。因氣行于體內(nèi)而無形,發(fā)于體外而無影,運走自如,可知覺而不可見,因故得名。真氣之氣運行于經(jīng)、絡(luò)、脈之中。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天地之氣”中攝取營養(yǎng)成分,以充養(yǎng)五臟之氣,從而維持機體的生理活動。人的五臟、六腑、形體、官竅、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靜之物,必須在氣的推動下才能活動。當(dāng)氣的運動失衡時,就會引發(fā)疾病。

病因肺氣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減弱。多由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dāng)所致。肝氣不足是肝氣失常之一,是肝臟功能失調(diào)的一大病理機制。膽氣不足,又稱膽虛,膽虛氣怯。病后膽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

臨床表現(xiàn)氣不足,指正氣不充足;

上氣不足耳鳴目眩;

中氣不足就有胃腸疾病。癥見面色黃而少華,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脹,眩暈,聲低,氣短,倦怠乏力,便溏。

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

肺氣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減弱。癥見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晄白,畏風(fēng)自汗,舌淡苔白,脈虛?!吨T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是為肺氣之虛也。

《諸病源候論·胃病候》:“胃氣不足,則饑而不受水谷,飧泄,嘔逆,是為胃氣虛也。

膽氣不足,又稱膽虛,膽虛氣怯。病后膽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癥見虛煩不眠,口苦,常嘆息,易驚恐,多疑慮,嘔逆等?!吨T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

辨證施治1.肝氣不足

(1)證候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

(2)治則補益肝腎。

(3)主方滋補肝腎湯。

(4)方藥玄參、麥冬、益母草、首烏、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丹皮、覆盆子、桑椹子。

2.胃氣不足

(1)證候饑而不受水谷,飧泄,嘔逆。

(2)治則益氣建中。

(3)主方四君子湯、小建中湯,補中益氣湯等。

3.膽氣不足

(1)證候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耳鳴耳聾;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2)治則溫膽安神。

(3)主方溫膽湯。

(4)方藥生姜(切片)、生旱半夏(搗碎)、陳皮、竹茹、枳殼、炙甘草。

4.肺氣不足

(1)證候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晄白,畏風(fēng)自汗,舌淡苔白,脈虛。

(2)治則補益肺氣。

1)肺虛咳喘①主方補肺湯或人參胡桃湯。②方藥黃芪、甘草、鐘乳、人參、桂心、干地黃、茯苓、白石英、厚樸、桑白皮、干姜、紫菀、橘皮、當(dāng)歸、五味子、遠志、麥冬、大棗(補肺湯);人參、胡桃(人參胡桃湯)。

2)肺衛(wèi)不足易感外邪①治則玉屏風(fēng)散。②方藥防風(fēng)、黃芪(蜜炙),白術(shù)。

3)合并肺陽虛①治則保元湯。②方藥人參、黃芪、肉桂、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