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N-乙基鄰甲苯胺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N-乙基鄰甲苯胺是化學物質,N-Ethyl-o-toluidine,分子式是C9H13N。染料中間體。用于合成堿性紅6GDN,該品是一種帶有黃綠色熒光的堿性染料,主要用于染料、顏料、油墨、涂料等。

簡介中文名稱:N-乙基鄰甲苯胺

別名名稱:N-乙基鄰甲苯胺 2-甲基-N-乙基苯胺 N-乙基-2-甲基苯胺 乙氨基鄰甲苯 N-Ethyl-o-toluidine N-ethyl-2-methyl-Benzenamine

更多別名:CH3C6H4NHC2H51

分子式:C9H13N

分子量:135.21

編號系統(tǒng)CAS號:94-68-8

MDL號:MFCD00026695

EINECS號:202-354-3

BRN號:2689722

PubChem號:248466601

物性數(shù)據性狀:無色透明液體

密度(g/mL,20℃):0.948

熔點(℃):-15

沸點(℃,常壓):218

沸點(℃,1.3KPa):95.5

折射率:1.546

閃點(℃):88

溶解性:易溶于乙醇和乙醚。1

生態(tài)學數(shù)據該物質對環(huán)境有危害,建議不要讓其進入環(huán)境。應特別注意對水體的污染。2

分子結構數(shù)據1、摩爾折射率:45.32

2、摩爾體積(m3/mol):141.6

3、等張比容(90.2K):343.5

4、表面張力(dyne/cm):34.5

5、極化率(10-24cm3):17.962

計算化學數(shù)據1、 疏水參數(shù)計算參考值(XlogP):2.5

2、 氫鍵供體數(shù)量:1

3、 氫鍵受體數(shù)量:1

4、 可旋轉化學鍵數(shù)量:2

5、 互變異構體數(shù)量:

6、 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TPSA):12

7、 重原子數(shù)量:10

8、 表面電荷:0

9、 復雜度:90.7

10、同位素原子數(shù)量:0

11、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shù)量:0

12、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shù)量:0

13、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shù)量:0

14、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shù)量:0

15、共價鍵單元數(shù)量:12

性質與穩(wěn)定性避免與氧化物接觸。

貯存方法密封于陰涼、干燥處保存。確保工作間有良好的通風設施。遠離火源,儲存的地方遠離氧化劑。2

合成方法1、乙醇烷基化法 向容量為400份的流化床反應器中填充H3PO4-SiO2催化劑,內表面積為400m2/g,H3PO4含量為10%。在裝配于流化床下部的石英蒸發(fā)器中,于250℃下蒸發(fā)下列組成的混合物110份,即鄰甲苯胺66%和乙醇34%[比例為1:1.2(摩爾比)]。流化床加熱到330℃。每小時得到108份冷凝物,其中,N-乙基鄰甲苯胺含量為60.0份、N,N-二乙基鄰甲苯胺含量為10.7份,此外含14.5份鄰甲苯胺。轉化率為80%,已反應的鄰甲苯胺82.5%轉化為N-乙基鄰甲苯胺,13.1%轉化為N,N-二乙基鄰甲苯胺。烷化劑乙醇5%轉化為乙烯。

2、溴乙烷烷基化法向250mL三口瓶中加入鄰甲苯胺40mL(0.37mol)和溴乙烷14mL(0.185mol),加熱回流2h后,用40%氫氧化鈉溶液堿化。然后加入氯化鋅18.5g(0.136mol)與水20mL的溶液,攪拌2.5h。過濾,濾得固體用石油醚于Soxhlet器中連續(xù)提取,提取液用稀氨水和蒸餾水洗滌,蒸去石油醚,將殘留液減壓蒸餾,收集105~110℃(4.67kpa)餾分,得21.1g成品,以溴乙烷計,本品得率為85%。3

用途染料中間體。用于合成堿性紅6GDN,該品是一種帶有黃綠色熒光的堿性染料,主要用于染料、顏料、油墨、涂料等。3

安全信息危險運輸編碼:UN 2754 6.1/PG 2

安全標識:S26S36/S37/S39S45

危險標識:R23/24/25R36/37/384

安全術語S36/37/39 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穿戴適當?shù)姆雷o服、手套和護目鏡或面具。

S45 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若發(fā)生事故或感不適,立即就醫(yī)(可能的話,出示其標簽)。

風險術語R23/24/25 Toxic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吸入、皮膚接觸及吞食有毒。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唐浩宇 - 教授 - 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