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異位性皮炎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異位性皮炎又名異位性濕疹、遺傳過敏性皮炎。此病多發(fā)于過敏性體質的嬰幼兒及青少年,病變部位遍及臉、頸、手肘、腘窩、四肢背側等,表現為紅疹、皮膚變厚、粗糙等癥狀。這種病會反復發(fā)作,且患者常因瘙癢難耐而抓得身上傷痕累累,不但有礙外觀,甚至引發(fā)睡眠障礙或影響戶外運動及生活質量,對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不良影響?;颊叱0橛兄夤芟?、過敏性鼻炎,病程長、治療難。

病因異位性皮炎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頗為復雜,至今為止尚未完全闡明。

該病原因之一是遺傳性過敏素質,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員對某些體內外物質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

本病的變應原以食物,特別是蛋白質食品尤為常見。另外,通過呼吸道吸入的各種物質,如屋塵、花粉、動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視。通常認為嬰兒期似乎是以食物過敏為主,而兒童期后卻對吸入物過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節(jié)氣候變化、精神緊張、強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劇。

臨床表現異位性皮炎可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和成人期三個階段。

1.嬰兒期異位性皮炎

本型臨床表現與嬰兒濕疹相同,兩者難于區(qū)分?;純嚎稍?歲左右癥狀逐漸緩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兒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復發(fā);還有部分病人遷延不愈,可持續(xù)發(fā)展到兒童期,直至成人期。

2.兒童期異位性皮炎

此型多見于嬰兒濕疹愈后,到6-10歲時再次發(fā)??;也可以自嬰兒期持續(xù)演變而來;還有少數患者至兒童時期方始發(fā)病。

兒童期異位性皮炎又可分兩型,即濕疹型和癢疹型。

濕疹型多發(fā)于四肢屈側,特別是肘窩和腘窩。皮損表現與成人的亞急性或慢性濕疹酷似。常見為多數密集小丘疹、丘皰疹和小水皰,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蘚樣變。

癢疹型好發(fā)于四肢伸側及背后,皮疹表現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黃豆大丘疹、損害處干燥,陳舊皮損小而硬。病變處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

兒童期異位性皮炎自覺奇癢,以癢疹型尤甚,可因搔抓導致繼發(fā)細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經過,常反復發(fā)作,可逐漸痊愈或發(fā)展遷延為成人期異位性皮炎。

3.成人期異位皮炎

本期病人多有嬰兒期或兒童期異位性皮炎之病史。皮損慣發(fā)于四肢屈側、頸部、也可發(fā)生于前額、眼瞼、手背等處。還偶有全身泛發(fā)者。病變較局限,皮疹多呈苔蘚樣變或淡紅色丘疹性斑塊,表面可見細鱗屑附著和色素沉著?;继幏浅pW,往往因瘙癢劇烈而繼發(fā)感染。病程為慢性經過,病性時輕時重,最終亦可逐漸痊愈。

異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經歷上述三個階段的表現,即嬰兒期,兒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現嬰兒期而直接進入兒童期或成人期異位性皮炎。有些患者僅有異位性皮炎表現,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還可伴發(fā)其他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個別患者可伴發(fā)白內障和視網膜剝離,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膚干燥、毛囊角化、掌紋增多及皮膚白色劃痕征現象。異位性皮炎易引起細菌感染或并發(fā)病毒性皮膚病。

檢查本病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多;病人血清中IgE升高,用被動轉移試驗可測知;用特異抗原做皮試可呈陽性即發(fā)反應。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對嬰兒期異位性皮炎可以作出診斷,而其他期異位性皮炎,還須結合輔助檢查方能作出診斷。

鑒別診斷本病同嬰兒濕疹鑒別,關鍵為于前者有“異位性”,而后者無此表現。異位性皮炎還應與嬰兒脂溢性皮炎相鑒別,后者多為生后第3-4周開始發(fā)病。皮疹為紅斑和油性鱗屑,缺乏多形性特點。好發(fā)于頭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溝、耳后、頸部等處。自覺輕度瘙癢或不癢。預后良好,往往于數月之內可痊愈。

治療盡量尋找發(fā)病原因并去除之;注意調整飲食,切忌過飽,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喂食牛乳、雞蛋白、柑桔等;哺乳母親以清淡飲食為好,貝類食物及酒類應禁用;盡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制品或尼龍織品;本品忌種牛痘,避免接觸新近種過牛痘或單純皰疹患者,以防發(fā)生牛痘樣疹或水痘樣疹。

1.內用療法

(1)抗組胺類藥 可選用1~2種抗組胺藥內服,對嬰兒期異位性皮炎可用苯海拉明糖漿。

(2)鎮(zhèn)靜劑 為加強止癢效果,可應用鎮(zhèn)靜劑,常用魯米那或冬眠靈。往往與抗組胺藥配伍應用,可能提高療效。

(3)助消化藥 可酌選酵母片、乳酶生、維生素B1等口服以幫助消化,促進本病好轉或康復。

(4)皮質類固醇激素 僅適用于頑固、重癥的成人期異位性皮炎,使用小劑量短療程的治療,如強地松,可獲較滿意效果。對其他期的異位性皮炎,不主張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療法。

(5)抗生素 若有繼發(fā)細菌感染者必要應用抗生素,可選擇麥迪霉素、紅霉素等,但最好不用青霉素,因本病患者青霉素過敏的發(fā)生率較高,故應予重視。

2.外用療法

對癥處置,治療原則和用法與濕疹相同。

(1)皮膚正在發(fā)炎時千萬不要泡溫泉。

(2)盡量選擇中性泉質或弱酸性泉質的溫泉浸泡。

(3)泡溫泉時間不要太長,每15分鐘要起來休息一下。

(4)泡溫泉后務必要以清水沖洗干凈,注意勿讓泉水殘留在皮膚皺褶處,特別要注意腳趾縫、手指縫、肚臍、腋下等處。

(5)泡溫泉前后切忌以手用力搓抓皮膚。

(6)如果泡完溫泉之后覺得皮膚很干燥,應立即涂抹凡士林或其他潤滑劑。

預防1.預防異位性皮炎要盡量避免讓患者皮膚直接接觸粗纖維的衣物(包括嬰幼兒本身的以及父母的衣物),如毛衣、尼龍,宜穿著寬松的棉織物。

2.夏天不要穿太多的衣服,以減少流汗產生癢感。

3.避免用過熱的水泡溫泉、泡溫泉時間不宜過久。清潔泡溫泉用品以及所有保養(yǎng)乳液、乳霜,都不能含有香味和酒精。

4.洗完澡時,要在身體處于微濕時(一般是大毛巾擦干身體后)立刻擦凡士林,若因粘膩不適,可試著減少使用的量或是使用無香精的保養(yǎng)乳液(乳液的選擇以固態(tài)為佳,盡量不要選擇液狀)。

5.避免壓力過大,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

6.冬天要避免肌膚干燥,并且保持濕潤溫暖的環(huán)境。

7.如果有發(fā)現容易引起病狀的食物,宜避免。否則不宜對食物做過多的限制,以免影響生長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