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涌吐藥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凡以促使嘔吐,治療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滯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癥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涌吐藥,又名催吐藥。1由于吐法在現(xiàn)代臨床上已較少采用,故本類藥物作為涌吐藥應用的機會不多。涌吐藥為礦石類或草木類藥。性味多苦寒,均具毒性。

功效主治涌吐藥均有涌吐的功效,即通過誘發(fā)嘔吐以排出蓄積體內的毒物、宿食及痰涎等有形實邪的治療作用。

涌吐作用主要用于誤食毒物,尚停胃中,未被充分吸收;或宿食停滯不化,尚未入腸,胃脘脹痛不適;或痰涎壅滯于咽喉,呼吸困難;或痰濁壅滯胸膈,痰迷心竅,癲癇發(fā)狂等癥。本類藥物分別還兼有截瘧,祛濕退黃,外用解毒收濕、蝕瘡去腐等不同功效,分別還可主治瘧疾,黃疸及腫毒不潰、牙疳及風眼赤爛等皮膚或五官疾患。

涌吐藥的應用屬于《黃帝內經(jīng)》中“其高者,因而越之”治則,八法中的“吐法”范疇。1

性能特點本類藥物均具苦味。

本類藥均可治療熱證,故性味多苦寒。1

涌吐的作用趨向為向上,故本類藥物均具升浮性能。涌吐是本類藥直接作用于胃的結果,涌吐藥均適用于毒物、宿食停留胃中需要涌吐的病癥,故可歸胃經(jīng)。其中,能截瘧治療瘧疾者,可歸膽經(jīng)(瘧屬少陽);能祛濕退黃治療黃疸者,可歸肝經(jīng)。

本類藥物都有毒。

配伍應用涌吐藥藥力峻猛,使用時需要辨證施用。1該藥奏效迅速,所服藥物大部分會隨嘔吐吐出,而不能被機體吸收,故本類藥物用于涌吐時,其他對證藥物與涌吐藥共劑服用意義不大。

本類藥物用于涌吐,主要與以下兩類藥物配伍:一是能增強其涌吐作用的藥物,目的是為了在保證涌吐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單味涌吐藥的用量,以避免因單味藥用量過大,導致中毒;二是配伍藥物作為賦型劑,用以降低涌吐藥在藥劑中的濃度,以降低其烈性。

注意事項涌吐藥都有毒性,劇烈的嘔吐極易傷中敗胃,損津耗氣。在臨床應用時需遵循醫(yī)生及藥師的指導,并根據(jù)用藥人群告知使用宜忌。1

1.使用禁忌:需注意只適用于形證俱實者,對體質虛弱者及老人、小兒、婦女胎前產(chǎn)后,以及素患失血、頭暈、心悸、勞嗽喘咳等證者,均應忌用或慎用。另外高血壓、心臟病、肺結核、慢性咳喘,胃潰瘍出血等患者也應忌用涌吐藥。1如需使用應減量并嚴密檢測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2.用法用量:

涌吐飲片均屬于有毒中藥,使用時更須注意對給藥劑量的把握。

用量以能誘發(fā)嘔吐為度。用量過大,涌吐太過,易傷正氣。用量偏小,多令患者惡心,欲吐不得,徒增難受,不能達到祛邪治病的目的;不能誘發(fā)嘔吐,藥物停留體內過久,被機體吸受過多,反而容易導致藥物中毒。

若服用常用量的涌吐藥后未能誘發(fā)嘔吐,可飲熱開水,或用翎毛探喉以助涌吐。涌吐藥只可暫投,不可頻服久服,服藥應中病即止。

若服藥后嘔吐不止,應立即停藥,并積極采取措施,及時解救。1

3.飲食禁忌:使用涌吐藥嘔吐后不宜立即進食,應適當休息,待腸胃功能恢復,方可進食少量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胃氣受損,使用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1

藥材采制與貯存1.品種與產(chǎn)地:正確的品種和道地的產(chǎn)區(qū)是保證中藥飲片質量和療效的前提條件。如常山,2015版《藥典》記載其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干燥根,并以四川為道地產(chǎn)區(qū)。而在四川當?shù)夭环Υ嬖诎壮I交熳鞒I绞褂玫默F(xiàn)象。因此使用常山時應注意辨別藥材來源,避免誤用。2

2. 炮制加工:合理的炮制可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如常山,《雷公炮炙論》曰:“凡欲使,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干,熬,搗,少用”;同時,不同炮制品還應注意辨證應用,如《中華本草》中寫明“涌吐可生用,截瘧宜酒炒用”。

3. 貯存條件:涌吐藥中,膽礬的成分為含水硫酸銅晶體,貯存時應注意密封避光,防止結晶水散失導致藥性改變。如常山、藜蘆為植物根莖,瓜蒂為植物果柄,應貯在干燥容器內;酒常山、醋常山宜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常用中藥常山藥材性狀:本品呈圓柱形,常彎曲扭轉,或有分枝,長9~15cm,直徑0.5~2cm。表面棕黃色,具細縱紋,外皮易剝落,剝落處露出淡黃色木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橫切面黃白色,射線類白色,呈放射狀。無臭,味苦。

·

膽礬藥材性狀:單晶體呈厚板狀或短柱狀,但不常見;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腎狀或粒狀。多具棱角,表面不平坦,深藍色或附有風化物(白色或綠白色粉霜),半透明;條痕無色,具玻璃光澤;硬度2.5,性極脆,易打碎,斷口貝殼狀。相對密度2.1~2.3。極易溶于水。

皂莢藥材性狀:干燥莢果呈長條形而扁,或稍彎曲,長15~25cm,寬2~3.5cm,厚0.8~1.4cm。表面不平,紅褐色或紫紅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澤。兩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斷痕,背縫線突起成棱脊狀。質堅硬,搖之有響聲。剖開后呈淺黃色,內含多數(shù)種子。種子扁橢圓形,外皮黃棕色而光滑,質堅。氣味辛辣,嗅其粉末則打噴嚏。

瓜蒂又名苦丁香,甜瓜蒂。瓜蒂始載于《神農本草經(jīng)》,味苦性寒,專歸胃經(jīng)。2

藥材性狀:干燥的果蒂,其果柄略彎曲,上有縱棱,微皺縮;連接果實的一端漸膨大,即花萼的殘基。表面黃褐色,有時帶有卷曲的果皮。質柔韌,不易折斷。氣微,味苦。

《本草綱目》曰:“瓜蒂乃陽明經(jīng)除濕熱之藥,故能引去胸脘痰涎,頭目濕氣,皮膚水氣,黃疸濕熱諸癥”。

《傷寒論》中記載使用瓜蒂散治療痰飲阻滯胸膈。3

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瓜蒂可用作中毒催吐、黃疸性肝炎、慢性鼻炎、中樞性呃逆、糖尿病以及戒酒治療等。

藜蘆藜蘆為多年生百合科植物藜蘆、牯嶺藜蘆、毛穗藜蘆、興安藜蘆、毛葉藜蘆的根及根莖,始載于《神農本草經(jīng)》,味辛苦、寒,有毒,歸肺、胃、肝經(jīng)。

《神農本草經(jīng)》曰:“主蠱毒、咳逆、泄利、腸澼、頭瘍、疥搔、惡創(chuàng)、殺諸蠱毒、去死肌”。

現(xiàn)代研究亦表明,藜蘆全株有毒,以入藥的根部毒性最強,其治療量與中毒量非常接近,且有明顯的蓄積作用。藜蘆的毒性成分主要為生物堿,以原藜蘆堿毒性最強,介藜蘆胺次之,可引起嘔吐,瞳孔散大,乃至昏迷等不良反應表現(xiàn),最終呼吸衰竭致死。4本品除可由消化道吸收外,還可通過皮膚吸收入血,用時宜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