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板塊,簡稱南美板塊,是一個大板塊,包括了整個南美洲大陸,向東一直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它是1968年勒皮瓊(Le Pichon)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美洲板塊的南半部。
釋義南美洲板塊(South American plate),簡稱南美板塊,由勒皮瓊(Le Pichon)1968創(chuàng)名,它包括南美洲和南大西洋的西部。其東以大西洋中脊的南段與非洲板塊接界;西界為南美濱太平洋深海溝,北部與加勒比板塊接觸,南部為南極板塊。1
地貌特征及影響今天業(yè)已分裂成科科斯板塊和納斯卡板塊的古法拉龍板塊的南部殘遺部分仍然在繼續(xù)向南美洲板塊的西界之下消減。這一消減作用抬升了宏偉的安第斯山脈,并造就了散布于安第斯山脈中的火山。據(jù)一些推測,南美洲板塊的西向移動除了迫使科科斯板塊和納斯卡板塊消減于其下之外,還使其北面的加勒比板塊和南面的斯科舍板塊遭到擠壓。這兩個板塊具有相似的形狀,而且都在其東界發(fā)生消減;它們被認為是在法拉龍板塊上形成的古火山區(qū),火山噴發(fā)使這兩個板塊的地殼加厚,因而無法消減于南美洲板塊之下。2
有證據(jù)表明,南美洲板塊現(xiàn)仍在繼續(xù)以一個非常緩慢的速度向北移動。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國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