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大豆抗毒素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大豆抗毒素的發(fā)現(xiàn)

隨著食用大豆制品與人類健康關系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除了大豆本身所固有的異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多種生物學作用外,大豆在壓力條件下生成的一類主要誘導產(chǎn)物大豆抗毒素(glyceollins)不僅具有植物抗毒素作用,其積累與真菌、細菌、病毒、線蟲病以及大多數(shù)植食性害蟲的抗性有很大關系,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是一種異戊烯化的異黃酮。1

關于大豆抗毒素呈現(xiàn)雌激素作用的機理,尤其是在抑制癌細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大豆抗毒素有可能成為大豆中的又一健康元素。

近年來,農(nóng)學家已經(jīng)開始探索分離植物化合物潛在藥用價值的新戰(zhàn)略,其中一個戰(zhàn)略包括開發(fā)植物的防御機制,以誘導生成植物抗毒素的新型抗生素化合物。早在 1940 年,Müller 和 B?rger首次在受真菌侵染的馬鈴薯塊莖中發(fā)現(xiàn)并定義了具有抵抗真菌感染能力的植物抗毒素。大豆抗毒素最早是 1971 年由 Keen N T 等在給大豆下胚軸接種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sojae)時發(fā)現(xiàn)并確認的一種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質。大豆抗毒素作為從激活的大豆中分離的一組新的植物抗毒素,已經(jīng)被證明在幾種特定的誘導劑刺激下可大量的生成并對植物病原體具有一定的抗微生物侵染效應,大豆抗毒素含有3 個異構體,即 glyⅠ、Ⅱ、Ⅲ。

功效有關大豆抗毒素的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 40 多年,在前 30 年的研究歷程中,大豆抗毒素的相關研究僅僅局限在植物防御和植物本身的生理變化方面,2001 年 Matthew E. Burow 等人發(fā)現(xiàn)大豆抗毒素具有間接抗雌激素的功效,對于治療婦女乳腺癌和子宮癌具有較好的效果 ,使得大豆抗毒素又引起重視。在使用激素延緩更年期癥狀和治療如骨質疏松等慢性疾病上,與富含大豆抗毒素的大豆合用治療近絕經(jīng)期和絕經(jīng)后婦女可減少激素療法引起的乳腺癌的危險。

近期研究分析大豆抗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提高胰島素的分泌以及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即緩解胰島素抗性),從而達到改善血糖穩(wěn)態(tài)的作用。大豆抗毒素的另一個功效是可以阻斷黃曲霉毒素生物合成途徑,強烈抑制黃曲霉毒素的生成。1

簡介大豆抗毒素是一種異戊烯化的異黃酮,作為從受到外源刺激的大豆中分離的一種植物抗毒素,已經(jīng)被證明在幾種特定的誘導劑刺激下可大量的生成并對植物病原體具有一定的抗微生物侵染效應。外源刺激根據(jù)其不同特征,可以分為物理誘導方法及化學誘導方法,其中物理誘導方法包括紫外線照射及物理傷口處理等,化學誘導方法分為生物誘導因子及非生物誘導因子兩大類,生物誘導因子包括 Aspergillus、酵母細胞壁等,非生物因子包括銀、鎘等金屬離子。

生物活性及研究現(xiàn)狀大豆抗毒素是能夠與雌激素受體(ER)相結合的抗雌激素物質,進而抑制雌激素誘導的腫瘤進程。大豆抗毒素在治療婦女乳腺癌和子宮癌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大豆抗毒素在調節(jié)血糖和血脂新陳代謝方面有顯著功效,park 等發(fā)現(xiàn)大豆抗毒素能夠增加機體胰島素敏感性,并產(chǎn)生促胰島素作用。大豆抗毒素可以顯著影響脂類物質代謝、碳水化合物代謝、脂肪細胞因子表達及甘油三酯合成途徑還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等, 大豆抗毒素能夠增強細胞的抗氧化活性,抑制機體內(nèi)毒素引起的炎癥反應。大豆抗毒素由于其獨特的生物學活性,近些年,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2

大豆抗毒素分析檢測、分離純化和結構測定大豆抗毒素檢測常見的方法有:薄層層析(TLC)法、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氣相色譜(G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目前大豆抗毒素可采用柱層析、制備型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進行分離純化。大豆抗毒素化學結構的測定通常包括:分子量的測定、二級結構的鑒定。

目前用于異黃酮類物質的化學結構測定的主要方法是液-質聯(lián)用技術(LC-ESI-MS),其中質譜的主要方式有快原子轟擊質譜(FAB-MS)、液態(tài)二次離子質譜(LSI-MS)、熱噴霧質譜(TSP-MS)、電噴霧質(ESP-MS)、離子噴霧質譜(ISP-MS)以及多級質譜(MS)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