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在夏日的世界與他者相遇 ——評美國自然文學譯作《夏日的世界》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
原創(chuàng)
對科普科幻青年創(chuàng)作人才進行遴選和培訓指導,支持青年人的創(chuàng)作
收藏

文/姚利芬

貝恩德·海因里希是佛蒙特大學的生物學榮譽教授,被譽為目前仍健在的最杰出的博物學家之一和名副其實的梭羅的信徒,在《夏日的世界》中,他分享了佛蒙特州和緬因州的家中進行的有關動植物的思考和實驗?!傲滞転槭裁丛诮慌淝皶M建合唱團?”“毛蟲為什么要變色,有時還要模仿成蛇的樣子?”——切莫以為它是一本干巴無趣的百科科普讀物,相反,它充滿了物之生趣與深入立體的物之思索。

一、散而有凝的篇章設計

《夏日的世界》由23篇短文組成,構建成了一個反映夏日世界的整體映象。23篇散文順次為“為夏日做準備”“蘇醒”、“林蛙”、“早歸的鳥”、“白斑臉黃胡蜂的巢”、“泥蜂及其行為”、“灰蝶”、“充滿藝術感的食客”、“偽裝大師”、“賽大蠶蛾”、“大蠶蛾瀕臨滅絕”、“新英格蘭天?!?、“飛蟲”、“蜂鳥與啄木鳥”、“死亡與復活”、“極端的夏季”、“苔蘚、地衣和雙葉不死草”、“永遠屬于夏季的物種”、“螞蟻的戰(zhàn)爭”、“黑鳥”、“沉寂的夏季”、“夏季的結束”、“最后的唧唧聲”。

這23篇散文結構上相對獨立、各有標題,但都是圍繞夏日這一中心背景展開的。各篇文章所記錄和描寫的都是夏季的生命因素,都指向了夏日這一中心主題,從不同角度折射了夏日這一季節(jié)景觀所獨有的整體特色與啟示意義。23篇散文雖各自成篇,描寫角度不同,但都是構成作品整體的有機部件,中心主旨明確且集中。同時,這23篇短文在內容上也相互關聯(lián)、呼應,大體依據(jù)時間順序綰結成篇,具有很強的系列性和互補性,都是圍繞著核心主題來進行描寫與記敘的,體現(xiàn)了“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文體特征。這一點很好地繼承了美國自然文學的結構傳統(tǒng),與梭羅的《瓦爾登湖》,利奧波德的《沙鄉(xiāng)年鑒》和迪拉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完全一致。

二、昆蟲生理學家之眼:觀察記錄型寫作

自然寫作是一種以文學表述揉合知性科學、理性思維的文類,亦呈現(xiàn)了人類理解自身與所處場域關系的過程。從形式上來看,自然寫作常常是一種個人敘述的文類,常以日志、游記、年記、報導等形式呈現(xiàn),容許獨特的觀察與敘述模式。《夏日的世界》的作者海因里希以對自然的極大謙卑,以實地的觀察經驗做為枝干,依賴龐大的數(shù)據(jù)、記錄、檔案、文件,并進一步深入現(xiàn)場,以田野工作為基,以現(xiàn)實與實證相互印證。因此,他觀察林蛙、灰蝶、泥蜂們時,發(fā)現(xiàn)了地域、歷史,也讓我們體驗了現(xiàn)場的溫度、高度、精度與濕度。

身為昆蟲生理學家,海因里希對“夏日世界”里動物(以昆蟲為多)的觀察的專業(yè)性歷歷可見,隨處可見的精確數(shù)字反映了作者觀察的精度,例如作者對毛蟲的觀察,“兩天之后,我再次爬上了樹,發(fā)現(xiàn)有37個新葉卷(估計是我放出的80多條毛蟲制造的)。一條毛蟲正在被盾椿享用;8個部分卷起(或完全打開)的葉子里面空空如也;12片部分卷起的葉子中各藏有一條毛蟲,但葉子一點沒有被食用;7片完全卷起的葉子里面藏有毛蟲,葉子部分被食用了;有9個被切斷的葉柄?!?/p>

海因里希觀察之專業(yè)性恐怕少有人望其項背,而自然寫作最迷人之處也在于它必須有非常確實牢靠的觀察或者基本資料,就是所謂的田野工作;作者很牢靠地踏在他們所觀察的土地上,無法偷懶,每日記錄,有了這樣堅實的基礎,在寫作技巧的剪裁下,才可鋪衍出了一篇篇美妙的自然日記。這也讓《夏日的世界》有著堅韌可考的科學性,成為從腳下的土地出發(fā),從昆蟲生物學家之眼出發(fā)的自然寫作的典范作品。讀之,每一篇似乎都是單為你寫的科學家日記,向你傾訴最近剛探望過的田野里和小路旁出現(xiàn)的夏日里昆蟲的新情況。

文學性與科學性、教育性并存是也成為《夏日世界》的散文語言的重要特點。作者將自然史的寫作中對自然知識科學性的要求融入到自然散文創(chuàng)作中,用文學方法處理科學題材,讓讀者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增加了自然知識。自然文學的散文要兼具科學性,不能空中樓閣憑空建造,要遵循事實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自然散文要有自然知識的科學性。我們也在作者身上看到了一個科學家追求觀察準確的精益求精和尊重事實的態(tài)度,也看到了科學身上忠誠持久的魅力。他所依據(jù)的“觀察之道”是如實記錄和觀察事實和實踐,不強加自己的意識、感情或者思想到觀察對象身上,幫助讀者按照自然對象本來的面目認識它們。特別在描述有趣的畫面時,更要嚴格控制在真實的范圍之內?!鞍凑帐挛锏谋緛砻婺靠创?,不用自己的感情或者成見去渲染或修飾。簡而言之,就是不但用感覺而且用理智去看,做一個觀察者,認真閱讀自然之書”。

三、攝影寫作語言與圖畫之言說

自然文學自身往往包含著大量對自然的描述,這也就要求作品從形式上要具有更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夏日的世界》通篇可見攝影機一般的語言,即在文學寫作中用攝影機一樣的語言來對對象做精實詳盡的記錄,在作者的筆下,我們可以看見攝影機一般的技巧,比如長鏡頭、廣角鏡、快慢速度、微距鏡等方式,呈現(xiàn)出對視、突出重點、特寫、景深淺等效果,使自然生態(tài)呈現(xiàn)出美的一面,長鏡頭可以捕捉動物的神態(tài)動作或生態(tài)行為,這兩種攝影語言對自然寫作的參與,使作品表現(xiàn)自然之美的能力擴展到了某些文字語言所無法捕捉到的程度

文中的手繪及拍攝的圖片不僅僅是某種“插圖”,而是與文字一起融合在一起成為復合的表現(xiàn)形式。它們即是“現(xiàn)場記錄”的證據(jù),還是對于文字書寫的一種補充說明。圖片與文字的結合將視覺化的藝術帶進了非虛構的寫作,這不僅能夠讓讀者更加貼近現(xiàn)場去感受真實,同時也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例如作者在文中對丘鷸的描寫:

“無法言語來恰當?shù)孛枋銮瘊柕目罩形璧?。作為前奏,胸脯脹鼓鼓的丘鷸看上去像一只迷你版矮腳公雞,在它那一小片雜草叢生的領地上來回走動,時而發(fā)出小而斷續(xù)的“砰哧”聲,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游行的醉漢,但隨后它呼呼地扇動翅膀,像火箭發(fā)射一樣飛了起來?!?/p>

身為昆蟲生理學家的貝恩德·海因里希手持鉛筆,捧著筆記本,靜靜觀察,以細膩的寫作與繪圖筆觸雕刻著他所觀察到的丘鷸之舞,筆力鮮活,纖毫畢現(xiàn),讀之仿佛感覺到一只丘鷸沖破紙面,正在向你飛來。這是融合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為一體的嘗試。

對于這樣一本書的意義,不妨借用劉華杰教授之言來點出:“博物學傳統(tǒng)中有大量值得提取的積極內容,它強調對人類經驗的重視,對生物多樣性、對外部自然世界的尊重,一定意義上的非人類中心論,一定程度上對數(shù)理模型保持著本能的警覺。這樣一些品質,對于克服當前自然科學模型化日趨嚴重所強加于人類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惡劣影響是有幫助的?!?/p>

海因里希以其敏銳的視覺與聽覺,讓他的肉體化為一株觸須,為我們探索許多無知與未知。他更化為一支感應迅速的天線,接收來自緬因州那些動植物的信息密碼。他的書寫不只提醒你身邊居住的地方有這么多“他者”存在,也在警告我們對周遭所患的“失明癥”有多嚴重。我們當然不會遺忘他運用文字之如匠人般的純熟精敏,更不會遺忘自然寫作不能只是視為書寫的非虛構。它更是一場與他者相遇,與其他生物凝視之旅。Image title

書名:夏日的世界——恩賜的季節(jié)

作者:貝恩德·海因里希

譯者:朱方;劉舒

出版社:上??萍冀逃霭嫔?/p>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定價:40.00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