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最美記憶

科普中國-科普話強國
原創(chuàng)
欄目聚焦我國前沿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收藏

新華網(wǎng)北京8月12日電(劉丫 鐘艷平 蘆俊文)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搶占先機、迎難而上,肩負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歷史重任,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xié)、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在北京向全社會公開發(fā)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姬秋梅、楊海燕、陶文銓、陳孝平、黃才發(fā)、陳云霽、邢繼、梁建英、徐恭義、祁興磊等10人,都是來自科研生產(chǎn)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優(yōu)秀典型。他們中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創(chuàng)新,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扎根脫貧攻堅和科學普及一線,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有的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他們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優(yōu)秀代表,他們以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用責任、毅力與擔當,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新奉獻的故事,他們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真諦,有力弘揚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展現(xiàn)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今天,讓我們共同聆聽他們的故事。

陳孝平:我愿盡自己微薄之力救助更多病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從事外科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40余年,已施行和指導施行各種肝膽胰手術2萬多例,含肝癌手術1萬多例,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在幾代肝臟外科前輩工作基礎上,陳孝平在肝癌外科治療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類方法;首個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論;創(chuàng)建了三項控制肝切除出血技術和一項肝移植術。這些理論和技術的普及應用,效果顯著,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肝臟外科領域的發(fā)展。

陳孝平: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我剛畢業(yè)那兩年,有次在醫(yī)院坐診時,收治了一名20多歲的女孩。這個女孩尚未結婚,腹部卻不明原因地一天天變大,閑言碎語隨之而來,她甚至想通過自殺來證明清白。我檢查后,感覺她肚子里可能長了一個腫塊,就讓她住了院,后來主刀給她做了手術。病治好了,猜測也不攻自破了。女孩和她母親都要下跪表達感激之情被我攔住了,但這件事對于當年的我來說,觸動非常大,我深深感到,正確診斷并且對癥治療確實可以救人一命,在我的從醫(yī)生涯中,這件事也一直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我也曾在農(nóng)村做過赤腳醫(yī)生,深知條件落后地區(qū)醫(yī)療資源的匱乏?,F(xiàn)在,我有了自己的團隊,每年我們都會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貧困地區(qū)進行義診。我也成立了“湖北陳孝平科技發(fā)展基金會”,用基金會的資金幫助貧困落后地區(qū)的癌癥病人治療,希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救助更多病人。

黃才發(fā):扎根教育基層一線,做山里孩子通往科學殿堂的橋梁

黃才發(fā)是江西省尋烏中學科技中心主任、高級教師。他長期扎根基層一線開展科普宣傳。

黃才發(fā):在農(nóng)村,科普場館、科技館少,孩子們接觸科技、獲取科學知識的機會和渠道很少。例如我們縣,有些村去農(nóng)村中學科技館看展品大概需要2小時,去市里科技館則要5、6小時。有次開展“送科技進校園”活動時,一個約十歲的男孩對阿爾法機器人很感興趣,我簡單教他操作后,“左右轉(zhuǎn)”“直行”“俯臥撐”等動作他很快就學會了。也許是他看到了軟件內(nèi)有創(chuàng)建更多動作的提示,下課后他馬上問我“能否讓機器人先直行走出教室,然后到同學面前跳一段‘小蘋果’舞蹈?”我當時愣住了,作為一名經(jīng)常和阿爾法機器人打交道的人,我沒有想過創(chuàng)新動作,而這個十歲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就提出了這么好的建議,我想這也許就是從事科學傳播的科技工作者的最大價值,激發(fā)孩子們學科學的興趣,引發(fā)思考,提高他們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當這個十歲的男孩看到機器人按他的設計完成一整套動作,在同學面前跳起“小蘋果”舞蹈時,他的眼睛閃閃發(fā)光,充滿滿足。在我以后的工作中,我時常會想起他當時的眼神,從這以后我也更加堅信:我就是這座橋梁,山里孩子通往科學殿堂的橋梁!

梁建英:要帶著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

梁建英長期從事軌道交通裝備研發(fā),是中國高鐵裝備行業(yè)唯一的女總工程師。

梁建英:我從小生活在鐵路邊,大學讀的是上海鐵道學院,1995年,我畢業(yè)成為一名設計師,開始了和中國鐵路事業(yè)的不解之緣。如今,高鐵這個詞大家已經(jīng)耳熟能詳,“復興號”“和諧號”動車組列車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來回穿梭,也成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金名片”。

高速動車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每列動車組上的零部件就達50萬多個,幾萬張圖紙需要設計,需要分析的試驗電子數(shù)據(jù)記錄就達數(shù)百兆,每出一個設計方案都是一場硬仗。在研發(fā)CRH380A高速動車組時,我?guī)缀趺刻臁霸绨送砭拧?,沒有精力照顧年幼的女兒。每天下班回到家,女兒已經(jīng)睡下,早上趕往設計室時,女兒還沒有起床。我記得有一次,當時正處在研發(fā)最緊要關頭,忽然接到女兒電話,女兒說她沒有什么事情,只想媽媽陪她吃頓飯。那時我才發(fā)覺,這點小小的請求都不能滿足她,也很難和她解釋清楚“媽媽為什么不能回來”。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人都在看電視,突然女兒指著電視上飛馳而過的動車組列車高喊“媽媽,你的車!”那時,我的心中既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也有著對女兒和家庭的愧疚,但我無悔,因為我們從事的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同時,我也用我的工作向她展示,我們的智慧與毅力不輸旁人。我想我們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做好本職工作,將自己的才干淋漓盡致地揮灑出來。

徐恭義:用“阿甘”精神建造每一座大橋

美國國際橋梁大會授予的約翰·羅布林終身成就獎、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授予的國際杰出成就獎都被他收入囊中。他是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特級專家、全國工程設計大師徐恭義,也是我國現(xiàn)代懸索橋技術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和行業(yè)領軍人,我們熟知的澳門西灣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和青山長江大橋等著名工程都是他作為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

徐恭義:在一些大橋的設計之初,客戶往往要提出要求,“就是想建造一個具有標志性特征、有獨特造型、吸引人眼球的大橋,所以才慕名而來找你們設計……”我非常理解這些想法,但站在一個專業(yè)設計人員的角度,不得不說,我們應該遵循的設計原則是安全、實用、經(jīng)濟、環(huán)保、耐久、美觀。以安全為前提、功能為根本、經(jīng)濟為指標、美觀為考量,這樣的大橋才是我們心中最完美的。雖然美觀排在后面,但滿足了前面幾個需求,這樣的大橋怎么會不美呢?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多遍,影片主人公阿甘,雖然自身有缺陷,但他做每件事都付出百倍努力。阿甘的精神時刻激勵著我,我想,如果大家做每件事都能付出阿甘一半的努力,那取得的成果一定會比他更多。我堅信,一個人如果肯在一個行業(yè)領域努力堅持十萬個小時或者十年以上,那他必定會成為頂級的高手或?qū)<摇?/p>

祁興磊:一頭病牛的死亡,給我38年干好工作的動力

祁興磊是河南省泌陽縣夏南牛研究推廣中心研究員、中國農(nóng)技協(xié)牛業(yè)分會副會長,他帶領科研人員歷時近三十年,潛心鉆研,主持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肉牛品種“夏南?!?,填補了中國肉牛品種空白。他是如何走上這條與牛打交道的科研道路的呢?

祁興磊:1980年8月的一天,一位鄰居大叔牽著一頭瘦弱的病牛來到我家,進門就說:“俺已經(jīng)給這頭牛找了三位獸醫(yī)了,他們都沒有辦法治好,這頭牛是俺家最主要的家當,干活也全靠它,你是學畜牧獸醫(yī)的大學生,一定能幫俺治好這牛的病?!庇捎谖耶敃r剛上大學一年級,只學了點基礎知識,還沒有學習專業(yè)技術,面對他的懇求和信任,我無奈地對他說:“大叔,我不會看病,真沒有醫(yī)治這頭病牛的本事?!贝笫搴苁刈吡恕:髞?,我聽說他的牛死了,他的家人圍著牛哭了很長時間。這件事讓我一直很痛心,有一種負罪感,我常常想:“要是自己當時有能力把牛的病治好,這個家庭就不會有如此巨大的損失;要是他的牛健壯,就不會生病了……”從此以后,我在心里暗暗下定決心:學精養(yǎng)牛知識和給??床〉谋绢I,為鄉(xiāng)親們致富服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馬清艷科普牡丹999
大學士級
學習先進模范,賡續(xù)傳承志愿者精神
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