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烏奴龍膽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烏奴龍膽,中藥名。為龍膽科龍膽屬植物烏奴龍膽Gentiana urnula H.Smith的全草。植物烏奴龍膽,分布于我國西藏、青海西南部。具有清熱解毒,止瀉之功效。主治流感發(fā)燒,咽喉腫痛,黃疸,熱性腹瀉。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止瀉。

主治流感發(fā)燒,咽喉腫痛,黃疸,熱性腹瀉。

相關配伍1、治熱瀉,茜草、查干泵嘎、烏奴龍膽各等量。制成煮散劑,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后續(xù)醫(yī)典》三味烏奴龍膽湯)

2、治協(xié)日性熱,血熱,烏奴龍膽、冰片各5g,天竹黃、紅花各10g,制成散劑。每次3-5g。每日1-2次,白開水送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四味烏奴龍膽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炮制一、采集加工7-9月采集,曬干。

二、炮制方法除凈雜質(zhì)。

鑒別藥材性狀本品皺縮成團,矮小。根細弱,卷曲,黃白色至黃褐色,質(zhì)脆。莖下部有2-3對對生鱗片狀葉,上部葉密集呈覆瓦狀排列,完整葉片扇形,端截形。花皺縮呈紡錘形,萼筒漏斗狀,淡黃色、淡藍色或具深藍色條紋。花冠筒部黃白色至黃褐色,上部深藍色,裂片和褶近等長,雄蕊5。種子多數(shù),黑褐色,長圓狀卵形,長3-5mm,表面具海綿狀網(wǎng)紋。氣微,味苦。全草以新鮮、莖葉多而質(zhì)嫩者為佳。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6厘米,具發(fā)達的匍匐莖。須根多數(shù),略肉質(zhì),淡黃色。枝多數(shù),稀疏叢生,直立,極低矮,節(jié)間短縮。葉密集,覆瓦狀排列,基部為黑褐色殘葉,中部為黃褐色枯葉,上部為綠色或帶淡紫色的新鮮葉,扇狀截形,長7-13毫米,寬5-10毫米,先端截形,中央凹陷,基部漸狹,邊緣厚軟骨質(zhì),平滑,中脈軟骨質(zhì),在下面成脊狀突起,平滑,葉柄白色膜質(zhì),光滑?;▎紊?,稀2-3朵簇生枝頂?;堪鼑谏喜咳~叢中;無花梗;花萼筒膜質(zhì),裂片綠色或紫紅色,葉狀,與葉同形,但較小,長3-3.5毫米,寬5-6毫米,彎缺極窄,截形;花冠淡紫紅色或淡藍紫色,具深藍灰色條紋,壺形或鐘形,長2-3(4)厘米,裂片短,寬卵圓形,長2-2.5毫米,先端鈍圓,全緣,褶整齊,形狀多變化,截形或圓形。與裂片等長或長為裂片的一半,邊緣具不整齊細齒;雄蕊著生于冠筒中下部,整齊,花絲線狀鉆形,長6-7.5毫米,花藥矩圓形,長2.5-3毫米;子房披針形或線狀橢圓形,長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鈍,柄長4-5毫米,花柱明顯,線形,長9-11毫米,柱頭小,2裂,裂片外反,三角形。蒴果外露,卵狀披針形,長1.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鈍,柄細瘦,長至4厘米;種子黑褐色,矩圓形,長2.3-2.5毫米,表面具蜂窩狀網(wǎng)隙?;ü?-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高山礫石帶、高山草甸、沙石山坡,海拔3900-5700米。

相關論述《西藏常用中草藥》:“治流感發(fā)燒,咽喉腫痛,黃疸,熱性腹瀉?!?/p>

附注成分:含黃酮苷、鞣質(zhì)、氨基酸、有機酸、甾醇、酚性物質(zhì)。

12345678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彭亮 - 講師 -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