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藤,中藥名。為鐵青樹科植物赤蒼藤Erythropalum scandens Bl.的全株。分布于華南及貴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濕,祛風(fēng)活血之功效。常用于水腫,小便不利,黃疸,半身不遂,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入藥部位全株。
性味味微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祛風(fēng)活血。
主治用于水腫,小便不利,黃疸,半身不遂,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相關(guān)配伍1、腎炎水腫:①鮮腥藤莖50g,土牛膝30g。水煎服。②腥藤莖、玉米須、藕節(jié)各30g,土茯苓10g,射干12g,木通、鷹不撲根各15g。水煎服。
2、水腫,泌尿系感染:腥藤莖葉10g,土牛膝、貓須草、糞箕篤、車前草、白茅根各15g。水煎服。
3、黃疸型肝炎:腥藤全株10g,一枝黃花15g,雞骨草30g。水煎調(diào)糖服。
4、肝硬化腹水:腥藤全株10g,溪黃草、地耳草、葫蘆茶各30g。水煎加白糖30g沖服。(1-4方出自《實(shí)用中草藥原色圖譜4》)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采集加工春、夏季采收全株,除去雜質(zhì),洗凈,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赤蒼藤,又名牛耳藤、萎藤。常綠藤本,長5-10米,具腋生卷須;枝纖細(xì),綠色,有不明顯的條紋。葉紙質(zhì)至厚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卵形、長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8-20厘米,寬4-15厘米,頂端漸尖,鈍尖或突尖,稀為圓形,基部變化大,微心形、圓形、截平或?qū)捫ㄐ?,葉上面綠色,背面粉綠色;基出脈3條,稀5條,基出脈每邊有側(cè)脈2-4條,在背面凸起,網(wǎng)脈疏散,稍明顯;葉柄長3-10厘米?;ㄅ懦梢干亩缇蹅慊ㄐ颍ㄐ蜷L6-18厘米,花序分枝及花梗均纖細(xì),花后漸增粗、增長,花梗長0.2-0.5毫米,總花梗長(3-)4-8(-9)厘米;花萼筒長0.5-0.8毫米,具4-5裂片;花冠白色,直徑2-2.5毫米,裂齒小,卵狀三角形;雄蕊5枚;花盤隆起。核果卵狀橢圓形或橢圓狀,長1.5-2.5厘米,直徑0.8-1.2厘米,全為增大成壺狀的花萼筒所包圍,花萼筒頂端有宿存的波狀裂齒,成熟時(shí)淡紅褐色,干后為黃褐色,常不規(guī)則開裂為3-5裂瓣;果梗長1.5-3厘米;種子藍(lán)紫色?;ㄆ?-5月,果期5-7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280-1500m的低山丘陵或山區(qū)溪邊、山谷、密林或疏林、林緣或灌叢中。分布于華南及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相關(guān)論述《廣西本草選編》:“清熱利尿。治肝炎,腸炎,尿道炎,急性腎炎,小便不利。”
藥材性狀根系較長,柔韌,表面黃白色。莖圓柱狀,枝綠色,有條紋,橫斷面有髓,木部有射線紋;卷須腋生,頂端分2叉。葉互生,有韌性,常皺卷,展平呈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基部截平或淺心形,背面粉綠色,基出3脈。全體有特殊臭氣。味微苦。
附注本種的嫩芽葉民間稱龍須菜,可煮湯做菜吃。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尹海波 - 博士,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 -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