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蛋白C抵抗(APCR)是最常見的家族性易栓癥的病理因素,凝血因子Ⅴ(FⅤ)基因點突變造成FⅤ分子第506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是造成APCR的分子機制。APCR與靜脈血栓形成密切相關,是因為FⅤ基因突變抵抗了活化蛋白C(APC)的降解作用。FⅤ基因突變有雜合子型和純合子型兩種,APCR可使患者終生伴有高的血栓風險,雜合子可使血栓風險增加5~10倍,純合子可使血栓風險增加50~100倍。此外,狼瘡、抗心肌磷酸抗體、妊娠、腫瘤及化療后感染、口服避孕藥等也是產(chǎn)生APCR的原因,但與FⅤ基因突變無關。常用APC-APTT法作為篩選APCR方法,在受檢血漿中加入FⅫ激活劑和部分凝血活酶,啟動凝血途徑,再加入APC,測定APTT延長時間。
臨床意義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法可篩檢并確定APCR現(xiàn)象;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可明確APCR是否與FV基因突變有關。受檢血漿APTT延長不明顯,提示患者存在活化蛋白C抵抗現(xiàn)象,可能患有血栓。有高凝狀態(tài)、血栓形成史的人群應作APCR篩檢試驗,以降低或預防血栓的發(fā)生。
1.APCR在正常人群發(fā)生率2%~10%,在血栓患者中的比例高達15%,再有家族史的病例中則更上升到30%左右。
2.APCR與多種血栓性疾病有關,如靜脈血栓、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此外,孕婦有60%的發(fā)生率。
正常值參考范圍>2.0 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