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倫.貝克認為:認知扭曲是一種思維的錯誤,它造成了人類處理信息過程的困難,最終導致了心理障礙。其實,每個人在童年的學習經(jīng)驗中,或多或少都形成一些認知上的扭曲,這也是我們的情緒中,時常會陷入消極狀態(tài)的一個主要原因。
簡介正如我們會形成行為方式上的習慣一樣,我們也會形成思維方式上的習慣。有時候這些習慣是正面的,在生活中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更好的人際關系,取得更大的成就。另一些時候,我們習慣的思維模式對于我們自身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甚至是我們身邊的其他人,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這些有毒的思維模式通常由對我們的現(xiàn)實的扭曲組成,心理學專家稱之為認知扭曲。并且我們在某種不同的程度上都具有這一問題。但是當這些模式成為習慣時,它們導致的不只是困擾,還有徹底嚴重的心理和情緒上的難題。
十種認知扭曲這個節(jié)選自美國著名心理咨詢師大衛(wèi)·D·伯恩斯的《伯恩斯情緒療法》一書,我強烈推薦給大家!這是針對抑郁癥狀而開列的十種認知扭曲。
1. 要么一切要么全無思想。你以黑白分明的范疇來看待事物,如果你的表現(xiàn)不夠好,你就會認為自己徹底失敗。
2.過于概括。你把一個孤立的消極事件看做是一個永遠會持續(xù)下去的失敗模式。
3. 心靈過濾。你選擇一段消極細節(jié),反復思考這段細節(jié)。結果,在你眼里,整個現(xiàn)實都變得黑暗起來,就像一滴墨水染黑了整杯水一樣。
4. 貶損積極的東西。你拒絕承認積極的經(jīng)驗,你會找這樣那樣的理由認為它們“不算數(shù)”。這樣你就可以堅持和你日常經(jīng)驗相矛盾的消極信念了。
5. 跳躍式結論。即便沒有確定的事實令人信服地支持你的結論,你也會對事情作出一個消極的解釋。
a.測心術。你武斷地認為別人對你作出消極的反映,你甚至不愿花工夫去檢驗一下。
b.先知錯誤。你預期事情會變糟,而且你堅信這個預言是一個已經(jīng)成立的事實。
6. 夸大與縮小。你夸大了事情的重要性(比如你弄糟了的事情或者別人的成績),或者不合適地夸小事情,直到它們顯得很小(你個人的優(yōu)良品質或者別人的不足)。這種扭曲又被稱做“雙目鏡把戲”。
7. 情緒推理。你假定自己的消極情緒必然反映了事情的真實狀況:“我這么感覺,所以它肯定是真的?!?/p>
8. 應該陳述。你試圖用應該或不應該來激發(fā)自己,就好像在期望你做什么事之前應該先鞭笞你或懲罰你一樣?!氨仨殹焙汀氨驹摗蓖瑯右彩亲锟準?。這種情緒的結果是一種負罪感。當你用應該陳述來要求別人時,你會體會到憤怒、灰心和怨恨。
9. 貼標簽與標簽不當。貼標簽是過于概括的一種極端形式。你不再描述你的錯誤,而是為你自己貼上一個消極的標簽:“我是一個失敗者?!碑攧e人的行為以一種不當?shù)姆绞脚c你發(fā)生關系時,你也會給他貼上一個標簽:“他是一個該死的討厭鬼。”標簽不當是指用高度主觀的語言或高度情緒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件事情。
10. 歸己化。你會把自己看作是許多外界消極事件的原因,事實上你并不應該為這些事負主要責任。
相關研究個體信息認知處理中的扭曲與偏見機制研究在決策判斷中,個體會對所接收的消息或外界刺激進行不同程度的心智解讀和認知處理,然而由于思維系統(tǒng)在消息處理功能上存有生理局限,加之個體掌握的資源有限,其并非像經(jīng)濟學形容的那樣“完全理性”,而更多地表現(xiàn)為有限理性。伴隨著思維系統(tǒng)的偏斜設計,個體對消息的解讀和處理能力也將受限,并最終形成不同程度的扭曲及偏見。當前有關信息認知處理的研究關注態(tài)度的形成過程,少有觀測個體偏好與態(tài)度的變化。而有關信息扭曲及偏見的研究則通過心理學實驗發(fā)現(xiàn)不同形式的扭曲與偏見,并驗證它們的作用結果,少有考察它們產(chǎn)生的內(nèi)在機理與相關誘發(fā)變量。針對已有研究存在的尚待探索的區(qū)域,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消息刺激對個體態(tài)度形成的影響作用,進一步探究扭曲與偏見的產(chǎn)生機制。首先,本研究通過理論梳理和總結,從個體特征、消息特征、外界環(huán)境特征分析影響扭曲與偏見產(chǎn)生的因素。再者,本研究依據(jù)ELM構建個體信息認知處理與態(tài)度形成模型,并基于模型驗證確定態(tài)度形成中所涉及的影響關系。1
泛標簽化扭曲社會認知“標簽化常常會產(chǎn)生認識偏差。例如,將一個偶發(fā)的、當事人無意的行為,貼上富人身份與窮人身份的標簽,就使一個平常事件變成了一個顯示社會分裂的標志性公共事件”大家還記不記得2012年初,那段時間,一則以“17歲少女拒絕官二代求愛被燒傷毀容”為標題的新聞報道,充斥著各大報章版面,再一次刺痛了公眾敏感的神經(jīng),而刺痛敏感神經(jīng)的關鍵詞,又是官二代。近年來,無論是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還是在網(wǎng)絡的言論中,有一個明顯現(xiàn)象,就是標簽化。所謂標簽化,是指一種自發(fā)的認識歸類方式,將某一個事件或者某個人,自發(fā)地歸為一類事件或一類人物。例如,只要提到城管與管理對象發(fā)生沖突,不問具體的導火索與原因,就是城管粗暴打人。只要車禍與富人有關,就是富二代以富欺人。在治安案件中,只要與公務員有關,就是以勢壓人。標簽化常常與在社會中容易引起集體亢奮的身份敏感群體有關。身份敏感群體當前主要有兩類人構成,一是擁有權力資源的人,一是擁有財富資源的人。2
認知資源限制對后見之明偏差大小的影響后見之明偏差是指人們在事后看待結果時,會因記憶扭曲或對事情發(fā)生必然性的感知而過高估計自身預測能力的現(xiàn)象。鑒于后見之明偏差容易造成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產(chǎn)生過度自信和缺乏深謀遠慮所帶來的危害性,近年來研究者們逐漸從對其形成機制的研究轉向對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希望能夠找到減小后見之明偏差的方法。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方法、年齡因素、個人特質、能力變量、反饋效價、自我關聯(lián)性、情緒、專業(yè)知識等均會對后見之明偏差大小產(chǎn)生影響,但研究結論并不統(tǒng)一。其次,除反饋效價和自我關聯(lián)性基于后見之明偏差的動機模型外,大多數(shù)影響因素并非從理論模型推導得出。鑒于此,本文基于記憶設計從后見之明偏差的認知模型出發(fā),推理出認知資源可能會對先后見之明偏差的大小產(chǎn)生影響。因此,希望通過三個研究來探究認知資源限制對后見之明偏差大小的影響。研究一為探索性研究,旨在探究后見判斷反應時與后見之明偏差大小是否存在相關性,即是否是后見之明偏差大小的一個潛在影響因素,并為研究二提供參考。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王瑋 - 副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