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奪他河流域之河流,稱搶水河,常為低位河,搶水之后,河水激增,可暫時呈能過河狀態(tài)。
形成條件兩條河間要發(fā)生河川襲奪現(xiàn)象,必須要有三個初始條件:
①兩條河川間的距離不能太遠;
②其中一條河川的側(cè)蝕或向源侵蝕強烈;
③必須一條為高位河、另一條為低位河。
過程首先,低位河主流或支流向源侵蝕或側(cè)蝕至與高位河分界的分水嶺,然后侵蝕位置的分水嶺產(chǎn)生斷崖并造成巖塊崩塌,接著,侵蝕越過原本的山陵線使得山陵線下降并改變,進而侵蝕位置的分水嶺消失,高位河上游河水改流入低位河形成河川襲奪。
河流襲奪地形一河搶奪他河流域之現(xiàn)象,稱之為河流襲奪(stream piracy)簡稱搶水,每屬低位河搶奪高位河。故兩河河位的高低為搶水之必然條件,至于巖層的差異,水量的大小等條件皆屬次要。搶水最簡單之形式為河谷之相并,即并水(abstraction)。
一般的搶水是由于頭蝕(headward erosion),即低位河向河源侵蝕,達到高位河的流路時,就發(fā)生搶水。曲流的搶水,多由于側(cè)蝕(lateral planation),指相鄰兩河因曲流率增加,乃至河身相碰,高位河于是被低位河所奪。
在喀斯特地形區(qū),搶水多由于底蝕(subterranean erosion)而生,則因溶蝕作用,地面河流與地下河流上下相通,地面河為地下河所奪。
①搶水河(captor stream):搶奪其他流域的河流,被稱為搶水河,常為低位河,搶水之后,河水激增,可暫時呈現(xiàn)能過河狀態(tài)。
②被搶河(captured stream):被搶水河所搶之河,常是高位河,搶水發(fā)生后,分為三段。上游成為改向河,中段是反流河,皆流注搶水河;而留下了下游成為斷頭河。
③改向河(diverted stream):改向搶水河流去,因侵蝕基準面下移,產(chǎn)生回春作用(rejuvenation),侵蝕復活,形成河階、峽谷等地形。
④反流河(inverted stream)與原來流向相反,反流注入搶水河,因集水流域縮小,呈無能河狀態(tài)。又因侵蝕基準下移,兩岸產(chǎn)生河階,實際為搶水河角階。且河短,落差大,故河道的坡度甚大。
⑤斷頭河(beheaded stream)為被搶河所剩僅有的河段,因流量大減,呈谷大水小的無能河狀態(tài)。又因其搬運力減低,積夷作用盛行,支流匯入處,易生沖積扇。
⑥搶水彎(elbow of capture):發(fā)生搶水的地方,河道有不自然的急轉(zhuǎn)彎,稱為搶水彎。其附近河階發(fā)達,被搶河的河床和河階經(jīng)搶水作用變?yōu)閾屗又谴埠徒请A。此外,搶水彎既位于搶水河與被搶河之間,落差往往甚大,易生瀑布或急湍。臺灣東部秀姑巒溪于瑞穗附近向東轉(zhuǎn)折,即為著名襲奪彎。
⑦風口(wind gap):反流河與斷頭河之分水界,成為風口,郎水口(watar gap)受搶水而失去恒常流的化石谷,谷中分水于此出現(xiàn),故亦系一通谷。風口附近如未完全干涸,多伴有沼澤或濕地。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屈明 - 副研究員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