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安蛔散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安蛔散,中醫(y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yī)通》。具有清熱安蛔之功效。主治吐蛔熱證,色赤成團而活者。臨床上用于治療膽道蛔蟲,腸寄生蟲性腹痛。

組成烏梅肉三錢,黃連一錢,蜀椒一錢,藿香一錢,檳榔一錢,胡粉五分,白礬五分。

用法用量1、古代用法:研細末。每服三四錢,清水煎如糊,空腹時服,瘥即止。

2、現(xiàn)代用法:研細末。每用3?5克,清水煎如糊,空腹時服。

功用安蛔殺蟲,降逆安中。

主治吐蛔熱證,色赤成團者。

方義蛔為陰蟲,故知陽微而陰勝,得苦則安,得酸則止,得辛則伏。故用味酸之烏梅,能勝蛔,安蛔止痛;蜀椒味辛,辛以殺蟲;黃連味苦,清熱燥濕,苦以安蛔;檳榔味辛苦,辛能散結(jié)破滯,苦能下泄殺蟲。藿香有芳香化濕、健胃止嘔之效;川楝子行氣止痛;白礬味酸氣寒而無毒,其性燥急收澀,解毒除熱墜濁;胡粉可軟堅行痰,殺蟲鎮(zhèn)驚。

配伍特點全方辛味、酸味、苦味藥物配伍組方,共奏安蟲殺蟲止痛之效。

運用1、辨證要點:本方證以腹痛,食則吐蛔,舌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2、臨床用于治膽道蛔蟲,腸寄生蟲性腹痛。

使用注意蛔得甘則動,凡治蛔,不可用甘草及甜物。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理中安蛔散為安蛔散去黃連、藿香、檳榔、胡粉、白礬,加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干姜而成方。本方與安蛔散中均有烏梅、蜀椒安蛔殺蟲止痛,不同之處在于本方加用固護脾胃藥物,主治胃中虛冷而吐蛔者;安蛔散主治較重吐蛔熱證,色赤成團者。

重要文獻摘要1、原方主治

? 《張氏醫(yī)通》:“安蛔散,治吐蛔色赤成團而活,屬熱者?!?/p>

??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朱建平 - 博士研究生導(dǎo)師,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