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連床散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連床散,中醫(yī)方劑名。出自《活幼心書》卷下。主治小兒滿頭如癩瘡毒,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癢,抓爛則黃汁淋漓、燥痛。

組成凈黃連一兩,蛇床子(去埃土)半兩,五倍子(去內蟲屑)二錢半,輕粉十五貼。

用法用量上前三味藥曬干為末,入乳缽內同輕粉杵勻,先以荊芥和蔥煮水候涼,凈洗拭干后敷藥,每用二錢或三錢,用清油稀調,涂搽患處。

主治主治小兒滿頭如癩瘡毒,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癢,抓爛則黃汁淋漓、燥痛。

文獻摘要原方選錄

《活幼心書》:“主治小兒滿頭如癩瘡毒,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癢,抓爛則黃汁淋漓、燥痛。凈黃連一兩,蛇床子(去埃土)半兩,五倍子(去內蟲屑)二錢半,輕粉十五貼。上前三味藥曬干為末,入乳缽內同輕粉杵勻,涂搽患處,用清油稀調二錢或三錢,先以荊芥和蔥煮水候涼,凈洗拭干后傅藥。”

方論選錄

《中醫(yī)膏方辭典》:“連床散。治小兒癩頭瘡及身上諸瘡。黃連五錢,蛇床子、五倍子各二錢半,輕粉少許。上為末,荊芥湯洗后,豬油調敷?!?/p>

《幼科三書講記》:“‘滿頭及額生如癩,但用連床得安瘥,遍身糜潰更多煩,一抹金涂無不快。’這首詩主要敘述了滿頭連額生瘡,有痂如癩,活成黃膿,名為胎風瘡,可用連床散外治,若便身糜爛成片,且多煩躁的,名為風熱瘡,可用一抹金外涂甚效?!?/p>

《珍本醫(yī)籍叢刊 幼科折衷》:“若頭散生成片,常常燥癢,毛發(fā)稀少,有類白屑,此因積熱上攻,名曰禿瘡。雖生于頭,世人只知以藥外敷得愈,不逾旬月,其瘡又發(fā),何為而然?蓋頭乃諸陽所會之處,洪范五行,火日炎上,熱毒上攻,兩陽相灼。故瘡生于頭,法當解陳青之積熱,導心經(jīng)之煩躁,斯可矣。宜百解散,倍加五和湯、姜、蔥、燈心煎服,次以連床散涂之,及四黃散亦可。”

《中醫(yī)膏方辭典》:“連床散《丹溪心法》(元),主治嬰孩小兒滿頭如癩瘡毒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癢則抓爛,黃水淋漓、燥痛。黃連去須五錢,蛇床子去土,二錢五分,五倍子二錢二分,輕粉二十五貼。上為末,先以荊芥蔥煎湯洗,拭干后,用清油調敷?!?/p>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周曉莉 - 博士,副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 - 山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