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子(英語:Preon)是在理論上構成夸克和輕子的亞原子粒子。這個粒子的名稱首先由喬杰什·帕蒂和阿卜杜勒·薩拉姆于1974年提出。
簡介前子(英語:Preon)是在理論上構成夸克和輕子的亞原子粒子。這個粒子的名稱首先由喬杰什·帕蒂和阿卜杜勒·薩拉姆于1974年提出。1
次原子粒子次原子粒子,或稱亞原子粒子。是指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例如:電子、中子、質子、介子、夸克、膠子、光子等等。2
輕子輕子(Lepton)是一種不參與強相互作用、自旋為1/2的基本粒子。電子是最為人知的一種輕子;大部分化學領域都會涉及到與電子的相互作用,原子不能沒有它,所有化學性質都直接與它有關。輕子又分為兩類:“帶電輕子”與“中性輕子”。帶電輕子包括電子、μ子、τ子,可以與其它粒子組合成復合粒子,例如原子、電子偶素等等。 在所有帶電輕子中,電子的質量最輕,也是宇宙中最穩(wěn)定、最常見的輕子;質量較重的μ子與τ子會很快地衰變成電子,μ子與τ子必須經(jīng)過高能量碰撞制成,例如使用粒子加速器或在宇宙線探測實驗。中性輕子包括電中微子、μ中微子、τ中微子;它們很少與任何粒子相互作用,很難被觀測到。
輕子一共有六種風味,形成三個世代。第一代是電輕子,包括電子與電中微子。第二代是緲輕子,包括μ子與μ中微子。第三代是陶輕子,包括τ子與τ中微子。
輕子擁有很多內秉性質,包括電荷、自旋、質量等等。輕子與夸克有一點很不相同:輕子不會感受到強作用力。輕子會感受到其它三種基礎力:引力、弱作用力、電磁力。但是,由于中微子的電性是中性,中微子不會感受到電磁力。每一種輕子風味都有其對應的反粒子,稱為“反輕子”。帶電輕子與對應的反輕子唯一不同之處是帶有電荷的正負號相反。根據(jù)某些理論,中微子是自己的反粒子,但這論點尚未被證實。
在標準模型里,輕子扮演重要角色,電子是原子的成分之一,與質子、中子共同組成原子。在某些被合成的奇異原子里,電子被更換為μ子或τ子。像電子偶素一類的輕子-反輕子粒子也可以被合成。2
夸克夸克(英語:quark,又譯“層子”或“虧子”)是一種基本粒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淇嘶ハ嘟Y合,形成一種復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wěn)定的是質子和中子,它們是構成原子核的單元。由于一種叫“夸克禁閉”的現(xiàn)象,夸克不能夠直接被觀測到,或是被分離出來;只能夠在強子里面找到夸克。因為這個原因,人類對夸克的所知大都是來自對強子的觀測。
夸克有六種“味”,分別是上、下、粲、奇、底及頂。上及下夸克的質量是所有夸克中最低的。較重的夸克會通過一個叫粒子衰變的過程,來迅速地變成上或下夸克。粒子衰變是一個從高質量態(tài)變成低質量態(tài)的過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上及下夸克一般來說很穩(wěn)定,所以它們在宇宙中很常見,而奇、粲、頂及底則只能經(jīng)由高能粒子的碰撞產(chǎn)生(例如宇宙射線及粒子加速器)。
夸克有著多種不同的內在特性,包括電荷、色荷、自旋及質量等。在標準模型中,夸克是唯一一種能經(jīng)受全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基本相互作用有時會被稱為“基本力”(電磁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力及弱相互作用力)。夸克同時是現(xiàn)時已知唯一一種基本電荷非整數(shù)的粒子。夸克每一種味都有一種對應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它跟夸克的不同之處,只在于它的一些特性跟夸克大小一樣但正負不同。
夸克模型分別由默里·蓋爾曼與喬治·茨威格于1964年獨立地提出。引入夸克這一概念,是為了能更好地整理各種強子,而當時并沒有什么能證實夸克存在的物理證據(jù),直到1968年SLAC開發(fā)出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為止??淇说牧N味已經(jīng)全部被加速器實驗所觀測到;而于1995年在費米實驗室被觀測到的頂夸克,是最后發(fā)現(xiàn)的一種。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程鵬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