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行人保護時相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行人保護時相(又作行人專用時相全向十字路口)是一種為了保護行人的安全,在交叉路口(且為號志化路口)設置的行人穿越號志系統(tǒng)。號志會使所有的車輛暫停,讓行人能夠在這段期間內以各種方向穿越路口(可以任何方向穿越)。

簡介行人保護時相(又作行人專用時相全向十字路口)是一種為了保護行人的安全,在交叉路口(且為號志化路口)設置的行人穿越號志系統(tǒng)。號志會使所有的車輛暫停,讓行人能夠在這段期間內以各種方向穿越路口(可以任何方向穿越)。

在1940年代晚期,加拿大的溫哥華和美國的堪薩斯城率先開始在路口實施行人保護時相。之后其他各大城市相繼開始效仿,包括丹佛、巴爾的摩、紐約、香港、蒙特利爾、比佛利山、臺北,以及東京知名的澀谷站前交叉口。行人保護時相大多是設置在交通繁忙、行人眾多的路口。1

中文命名“行人保護時相”一詞,是臺灣的交通單位自英文“pedestrian scramble”翻譯過來的交通專有名詞?!皶r相”是臺灣交通法規(guī)常使用的專有名詞,來自英文的"Phase"。1

優(yōu)點一般的路口行人號志和車行號志會同時變換,因此在穿越道上的行人和同方向的右轉車輛會互相爭道,若有不慎可能會造成意外。在實施行人保護時相的路口,行人可以擁有交叉口的完全路權,不需要與任何轉向車輛爭道,減低發(fā)生交通意外的機率。對于駕駛人士來說,在綠燈時可順暢的轉彎,不用擔心突然沖出的行人,轉彎專用車道的車流也會變得順暢。

此外,若行人要到路口的斜對向,一般來說需要穿越道路兩次。在實施行人保護時相的路口,行人可以直接斜角穿越,不須等待兩次號志。

在臺灣,以實施行人專用時相多年的臺北市為例,一般設有行人專用時相的路口原則上皆會劃設對角線行人穿越道線以及在各對角線穿越道上寫上實施時段,倘若碰上路口形狀特殊(非正交路口)、路口過大、多叉路口或行人綠燈秒數不足以行人以斜對角方式穿越時,就可能只劃設單一穿越道或不劃設對角線穿越道,但路口號志桿上依舊會有牌面清楚標示行人專用時相的實施時段。值得一提的是,全臺北市第一個實施行人專用時相的路口在中正區(qū)的青島西路與公園路口,自民國80年代開始實施以來已是市內歷史最悠久的行人專用時相路口。

倫敦交通局研究指出,采用行人保護時相過路線可減少達38%人車交通意外。1

缺點部分交通學者認為,行人保護時相可能會造成交通阻塞,尤其是車流量大的路口。因為車輛在等待紅燈時必須等待較長的時間(多了行人專用的時間秒數)因此容易造成后方車輛的堵塞。1

各國使用范例日本目前約有300個以上的路口實施行人保護時相,設有對角型行人穿越道者稱為“スクランブル交差點”(Scramble Crossing),未設者則稱為“歩行者専用現示”。第一個實施的地點是在熊本市的“子飼交叉口”。

在臺灣,截至2018年1月,臺北市共有203個路口實施行人專用時相。每個路口都有不同的實施時間,也有全日實行的路口。近年來人本交通主義的觀念興起,許多縣市如新北市、基隆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新竹市、桃園市、嘉義市、宜蘭縣也陸續(xù)在人潮眾多的路口實施行人專用時相管制,有效減少人車交織。

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現時有三個路口實施行人保護時相,分別為央街夾登打士街(2008年8月起)、央街夾布羅爾街(2009年10月起)和卑街夾布羅爾街(2010年11月起)。市政府亦正研究于卑街夾登打士街的路口實施此系統(tǒng)。

英國倫敦西敏市從2009年11月起于牛津街及攝政街交界(即牛津圓環(huán))實施此系統(tǒng)。

新加坡烏節(jié)路與經禧路交界從2017年12月16日起至2018年1月28日試行此系統(tǒng)。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楊曉紅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