櫨斗是古建筑專業(yè)名詞,位于斗栱的最下層,是重量集中處最大的斗。宋朝時稱為“櫨枓”。又稱坐斗 ,大斗。
定義櫨斗是宋式斗供組合中斗形構件的一種,漢稱“櫨”、“薄櫨”、“節(jié)”、“栭”等,清稱“坐斗”、“大斗”,是一組斗棋中最下部的承托構件一般用在柱列中線的上邊櫨斗上開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兩向的供漢代櫨斗體形較大。
平面呈方形或矩形,南北朝至唐多用方櫨斗,宋元時則有方、圓及訛角櫨斗等多種形式。
明清常采用“雕花櫨斗”。1
櫨斗的計量與計價櫨斗外形似舊時量米容器之方斗,于其上刻鑿有十字槽口,在其槽中嵌承第一層棋件,唐、宋式稱為櫨斗,明清式稱大斗。如右圖所示。
櫨斗分件制作為鋪作大修施工方式。櫨斗鋪作分件制作工程量按其施作件數(shù)以件計量。
櫨斗鋪作分件制作定額以其施作規(guī)格(位置分檔:櫨斗、轉角鋪作櫨斗)設項,櫨斗鋪作分件制作按其施作規(guī)格及其數(shù)量,分別套用(唐或宋)櫨斗制作定額相應項目。2
相關名詞斗斗又稱粢、栭、櫨、榻、枓,是宋式斗拱構件名稱,位于于栱心及其兩端,或位于拱枋昂身之間,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稱呼。它的形狀像量米裝酒的斗,上大下小,是起墊托閉定和傳遞荷載作用的“斗”形小構件。
斗本身從上到下可分作斗耳、斗腰、斗底三段。二者的高度比例是2:1:2。依其在斗拱組合中所處的位置和具體功能的不同。宋人將其大致分為櫨斗、交互斗、齊心斗、散斗四大類,其中各類斗又根據(jù)其外觀形式或內部結構的不同而派生出許多斗名和特殊稱呼。
現(xiàn)今,習慣上將斗面的看面寬度稱為“上寬”,將斗面進深力‘向的寬度稱為“上深”,將斗底進深方向的寬度稱為“下深”。1
散斗散斗是比座斗小的斗,因舊時量米容器中較大的稱斗,小的叫升,且按十升為一斗進制,故此而得名。
升是承接下層棋件的基座,其底面與下層棋件的兩端腳面相連接,一般只有一個方向刻有斗口,三才升是其中一種明清式稱謂,《營造法式》云:散斗施之于棋兩頭,其長十六份、廣十四份,唐式及宋式稱為散斗。
散斗分件制作工程量按其施作件數(shù)以件計量。
散斗分件制作定額以其施作數(shù)量沒項,散斗分件制作按其施作數(shù)量,分別套用(唐或宋)散斗分件制作定額相應項目。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楊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