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位于肩胛骨前面,呈三角形。起自肩胛下窩,肌束向上經肩胛關節(jié)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作用是使肩胛關節(jié)內斂和旋內。肩胛下肌多因上肢突然內收、內旋而突然損傷,或因長期持續(xù)上肢內收、內旋動作來回多次收縮、舒張肩胛下肌使起止點處腱纖維輕微撕裂,小血管破壞。因無突出癥狀,初期多不為人注意,上肢的不斷運動而牽拉傷處,使之不能很好的修復、出血、滲出日久機化粘連、結疤而致功能障礙。肩關節(jié)內收、內旋疼痛,患肢后背活動范圍縮小。
人肩胛下肌的構筑學研究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窩內,全體呈三角形。是由多個羽構成的多羽肌。在肌的矢狀切面上可見肌質內有5一7個片狀或彎曲為“C”字形的鍵板。肌上方的2一3個鍵板較長,由肌腹中部延伸到止端鍵??拷苟随I處,鍵板彎曲增大呈半環(huán)形,增厚并連于止端鍵。肩胛下肌肌纖維起自肩胛下窩的骨面和肩胛下肌表面的筋膜,相向而行,止于上述5一7個健板,所以肩胛下肌由5一7個雙羽肌構成。其生理橫切面積達21.48士6.4cm2,比三角肌中亞部生理橫切面積(20.52cm2)大。肩胛下肌的作用一般教科書描述為使肩關節(jié)內收和內旋以及作為降臂肌群協同三角肌作外展運動。Basmiajan研究顯示肩胛下肌在肚骨外展初期起著重要作用,肩胛下肌的肌電活動在骯骨外展達90°時達到頂峰,三角肌的最大活動出現于90~180°之間。Inman等人估算在朧骨外展90°位置時,三角肌的肌力為肢體重量的8倍(設肢體重量為體重的9%)。肩胛下肌、小圓肌、岡下肌三肌的合力為肢體重量的9.6倍,該合力在上舉達60°時最大。肩胛下肌的生理橫切面積和最大收縮張力比三角肌的中亞部大自屬合理。肩胛下肌的止端鍵寬而厚,與肩關節(jié)囊前壁的纖維相交織,從而加強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在肩關節(jié)的運動中,尤其是快速運動中,肪骨在肩關節(jié)處產生一個加速的離心力,肩胛下肌及肌鍵袖諸肌通過離心收縮牽拉肪骨頭,使肚骨頭貼緊關節(jié)盂,防止肪骨頭移位,肩胛下肌則進而防止肪骨頭向前方脫位。肩胛下肌的形態(tài)研究報道很少,本文結果與hin的研究比較,后者的生理橫切面積(26.3cm2)較大。除計算公式略有不同外,可能也受人種的身高、體重等方面的影響。
肩胛下肌的解剖學特點與臨床意義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肩胛下肌及其毗鄰結構的解剖學特征,為臨床上治療肩胛下肌損傷提供解剖學資料和參考依據。方法:16側無肩胛區(qū)組織病變的成人尸體。對肩胛下肌及其毗鄰結構進行解剖學研究,中立位下觀察并測量以下數據:
肩胛下肌在肱骨小結節(jié)止點處最高點到喙突距離。
肩胛下肌上緣到喙突距離。
肩胛下肌在肱骨小結節(jié)止點處的寬度。
肩胛下肌腱性部分長度。
肩胛下肌距肱骨小結節(jié)頂點2.0cm處肌腱的寬度。
肩胛下肌距肱骨小結節(jié)頂點2.0cm處肌腱的厚度。
肩胛下肌和腋神經交界處距肱骨小結節(jié)頂點的垂直距離。
距肱骨小結節(jié)2.0cm處肩胛下肌下緣與下方腋神經的垂直距離。
腋神經入四邊孔處距肱骨小結節(jié)頂點的垂直距離。
肩關節(jié)前屈90時°,前臂中立位、前臂旋前90°、前臂旋前180°三個體位分別內收,喙突與肩胛下肌小結節(jié)止點相接觸時的內收的角度。測量結果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結果:
肩胛下肌在肱骨小結節(jié)止點處最高點到喙突距離2.500±0.009cm。
肩胛下肌上緣到喙突距離0.437±0.008cm。
肩胛下肌在肱骨小結節(jié)止點處的寬度3.188±0.009cm。
肩胛下肌腱性部分長度3.122±0.008cm。
肩胛下肌距肱骨小結節(jié)頂點2.0cm處肌腱的寬度3.822±0.009cm。
肩胛下肌距肱骨小結節(jié)頂點2.0cm處肌腱的厚度0.524±0.008cm。
肩胛下肌和腋神經交界處距肱骨小結節(jié)頂點的垂直距離3.522±0.008cm。
距肱骨小結節(jié)2.0cm處肩胛下肌下緣與下方腋神經的垂直距離1.026±0.008cm。
腋神經入四邊孔處距肱骨小結節(jié)頂點的垂直距離3.042±0.008cm。
肩關節(jié)前屈90°,前臂中立位、前臂旋前90°、前臂旋前180°三個體位分別內收時,喙突與肩胛下肌小結節(jié)止點相接觸時的內收的角度分別為44.506土1.182°、50.013土1.093°、54.292±1.201°,三者之間比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