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部是介于肚臍與髖之間的部分。其內(nèi)部空間主要由腸占據(jù),腸是盤繞的管狀器官。在其內(nèi)進行著食物的消化及廢物的處理,膀胱也位于下腹部,它貯存并且釋放廢液尿。
一、相關解剖學結(jié)構(gòu)腹壁下動脈的起始部位和外徑:腹壁下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中點處起自髂外動脈,體表投影大致為臍與腹股溝韌帶中點的連線上。起始處的外徑為2.25±0.32mm。腹壁下動脈可分為3段:①肌外段,從起點到腹直肌,該段動脈未見發(fā)出分支;②肌后段,位于腹直肌后但尚未進入腹直肌內(nèi),該段起始行于腹直肌后外側(cè)緣,向上走行一定距離后進入腹直肌,入肌點變異較大;③肌內(nèi)段,走行于腹直肌內(nèi),在臍上方與臍上第1個腱劃間與腹壁上動脈吻合。腹壁下動脈的本干和分支均行于腹直肌寬的中1/3區(qū)域。
二、腹下部相關實質(zhì)性臟器腸位于腹部的部分消化道,上端連胃,下端通肛門。分為小腸、大腸兩部分。小腸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3部分,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場所。小腸分泌消化酶和黏液,小腸內(nèi)壁有微小指狀突起,增加了吸收面積。受來自胃部的胃液的影響,十二指腸易患消化性潰瘍(pepticulcer)。大腸分為結(jié)腸、盲腸、直腸和肛門四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糞便(faeces)。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腸壁肌肉有節(jié)律地收縮(稱為蠕動),將食物向前推送,直至肛門。
膀胱泌尿系器官之一。位于盆腔內(nèi),接受并儲存來自腎臟的尿液。膀胱底有左、右輸尿管開口;頸部有尿道內(nèi)口,通尿道。三口間夾成膀胱三角。為儲存尿液的囊性器官。伸縮性大,其位置、形狀、大小、壁厚及其周圍關系均隨尿液充盈程度而異,容量亦隨年齡、性別及個人而不同。正常成人之平均容量為350~500ml,最大容量可達800ml。當容量達500ml時,因膀胱壁張力過大而致疼痛并放散至腹前壁下部、會陰及陰莖皮膚,經(jīng)神經(jīng)反射到脊髓而產(chǎn)生尿意,膀胱肌收縮,尿道括約肌松弛,尿液經(jīng)尿道排出體外。新生兒之膀胱容量為成人之1/10,老年人因膀胱肌緊張力降低而容量增大,女子之膀胱容量較男子稍小。
三、下腹痛的相關疾病1、右下腹痛急診病例中普外腹部外科疾病比重大,超過2/3,主要以闌尾炎為主,占普外腹部外科疾病近9成,但仍有近1成多的非闌尾疾病。
以右下腹痛首診的相關急腹癥,容易誤診,誤診及待查率高,不能輕易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特別是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小兒、育齡婦女。多數(shù)急性闌尾炎的診斷仍以轉(zhuǎn)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闌尾部位壓痛和血白細胞數(shù)增多三者為決定性依據(jù),典型的急性闌尾炎均有上述很明確的癥狀體征。但臨床上常見的闌尾炎癥狀并非完全一樣和如此典型,只有70%~80%的患者具有這種典型的轉(zhuǎn)移性腹痛的特點,臨床上有許多疾病尤其是急腹癥的癥狀及體征與闌尾炎相似,臨床上幾乎一切具有腹痛癥狀的疾病均可構(gòu)成闌尾炎的鑒別診斷,故轉(zhuǎn)移性右下腹痛并非急性闌尾炎特有。
2、右下腹痛的疾病涵蓋了內(nèi)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等多學科,相對復雜、多變,因此在診斷有疑問或不能用本科疾病來解釋時,多學科會診能夠降低誤診率。
四、影像學檢查的臨床意義腹部超聲和CT在急腹癥診斷有困難時是良好的輔助檢查手段。超聲和CT能夠獲得冠狀面、矢狀面、軸面、斜位及曲面圖像,解剖關系顯示清晰,組織對比好,能夠?qū)Σ∽冞M行準確定位。在右下腹癥狀一時難以確立診斷或不能完全用普外腹部外科疾病解釋時,應審慎對待,以待查處理,行相應的檢查,如腹部超聲或CT檢查來進一步明確,不要輕易下急性闌尾炎的診斷而草率的行闌尾切除術(shù)。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燕忠 - 主任醫(yī)師 -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 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