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頸是位于肱骨頭與肱骨結節(jié)之間的一條淺溝。肱骨解剖頸為一淺溝,是圍繞肱骨頭關節(jié)軟骨邊緣的收窄部分,將肱骨頭關節(jié)面與大小結節(jié)分開,有部分關節(jié)囊附著。
與解剖頸相關疾病肱骨解剖頸骨折:發(fā)生于肱骨解剖頸的骨折。肱骨解剖頸相對較短,不易發(fā)生骨折。所以單純的肱骨解剖頸骨折極為罕見。以老年人多見。也有可能與其他病情合并,例:肩關節(jié)前脫位合并肱骨解剖頸骨折,但其情況比較少見。
損傷機制: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均可引起肱骨解剖頸骨折,但多為間接暴力引起。跌倒時,肩部或手掌著地,暴力傳達到肱骨解剖頸而發(fā)生肱骨解剖頸骨折。
解剖頸相關疾病的分型肱骨解剖頸骨折的分型,分為以下幾種: 無移位型肱骨解剖頸骨折、外展型肱骨解剖頸骨折、內收型肱骨解剖頸骨折、粉碎型肱骨解剖頸骨折。
(1)無移位型肱骨解剖頸骨折患者多有外傷史,傷后患肩脹痛,無明顯畸形,肩部腫脹多不明顯,少見皮下瘀斑,肩關節(jié)因疼痛而活動明顯受限,輔助檢查X線 片多無明顯陽性發(fā)現,容易漏診或誤診為肩部軟組織損傷。因該病癥狀持續(xù)時間長,當肩部癥狀超過兩周而未見明顯好轉時應考慮本病可能,給予復查肩關節(jié)CT,CT可顯示解剖頸處骨折線及可能存在的輕度移位情況。肩關節(jié)MRI多可見關節(jié)內積液,解剖頸處因出血而H含量高而呈高信號,影像清楚的可診斷肱骨解剖頸骨折,不清楚的多懷疑骨挫傷可能。
(2)外展型肱骨解剖頸骨折多有明確外傷史,傷后患肩脹痛,患肢呈外展畸形,肩部腫脹情況較無移位型骨折明顯,上臂內側、腋窩甚至胸壁有時可見大面積皮下瘀斑,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明顯受限,輔助檢查X線片可見肱骨頭內收,骨折遠端向內側移位,折端向內成角,肩關節(jié)腋軸位片十分必要,可用于了解骨折前后成角情況。肩部CT可用于了解骨折端是否有碎骨塊及肱骨頭旋轉、移位情況,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參考。MRI檢查可見關節(jié)內大量積液及肩部軟組織損傷情況。
(3)內收型肱骨解剖頸骨折有外傷史,傷后患肩腫脹、疼痛明顯,患肢呈內收位畸形,肩部皮下瘀斑較內收型骨折少見,且多出現在肩部外側,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明顯受限,輔助檢查X線片可見肱骨頭外展,兩折端向外成角,肩關節(jié)腋軸位片也十分必要,可用于了解骨折前后成角情況。肩部CT可用于了解骨折端是否有碎骨塊及肱骨頭旋轉、移位情況,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參考。MRI檢查可見關節(jié)內大量積液及肩部軟組織損傷情況。
(4)粉碎型肱骨解剖頸骨折為臨床上較為少見的一種創(chuàng)傷性疾患 , 傷后患肩腫脹、疼痛明顯,患肩常無明顯畸形,肩部周圍皮下可見大面積瘀斑,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幾乎完全喪失,輔助檢查X線片可見肱骨頭解剖頸骨折及其附近的碎骨片外,還可能發(fā)現合并有肱骨大結節(jié)、小結節(jié)及外科頸骨折,肩關節(jié)CT和MRI可更詳細的了解骨折及軟組織損傷情況。
診治肱骨解剖頸骨折的治療分為保型固定、手法復位夾板固定、手法復位經皮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肱骨頭置換等方法。
(一)保型固定
1.適應證:肱骨解剖頸無移位骨折。
2.操作方法屈肘90°位,應用前臂吊帶或三角巾懸吊固定患肢于胸前4~6周,或用彈力帶固定患肢于胸前,2周后可進行肩部適度的功能鍛煉。
(二) 手法復位,夾板固定
1.適應證肱骨解剖頸外展型和內收型骨折。
2.整復方法
患者平臥或坐位,一助手用布帶繞過腋窩向上提拉,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上臂縱軸方向拔伸牽引,矯正短縮畸形;術者雙手環(huán)抱骨折遠端,根據骨折類型選擇復位方法:肱骨解剖頸外展型骨折,術者用力向外扳拉,第二助手同時在拔伸牽引下,內收上臂,使其復位;肱骨解剖頸內收型骨折,術者用力向內推擠,第二助手同時在拔伸牽引下,外展上臂,使其復位。肱骨解剖頸外展型骨折,用內側夾板上端有大頭墊的四塊夾板固定,肩關節(jié)前屈內收,屈肘90°,使上臂始終保持在內收位;肱骨解剖頸內收型骨折,用四塊平直夾板固定,肩關節(jié)外展90°, 肘關節(jié)屈曲90°。
(三) 手法復位經皮固定
1.適應證:單純手法無法復位的解剖頸內收、外展型骨折,復位后折端不穩(wěn)定的解剖頸外展、內收型骨折。
2.固定方法
(1) 克氏針固定: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仰臥,無菌操作,X光透視監(jiān)測,手法復位方法同前所述,若手法無法準備復位時,可用一枚克氏針透視下自皮外插入肱骨頭內,調整肱骨頭方向同時牽拉患肢,根據骨折移位情況使骨折復位,術中透視見復位滿意后,用一枚克氏針從肱骨大結節(jié)頂點向下1cm進入肱骨上段,針尖指向肱骨頭關節(jié)面中心下方1cm,將克氏針鉆入,針尖達肱骨頭軟骨下止,第二枚克氏針從肱骨大結節(jié)頂點下3cm進入肱骨上段,針尖指向肱骨頭關節(jié)面中心上方 1cm處,將克氏針鉆入,針尖達肱骨頭軟骨下止。透視見骨折復位好,固定牢固后兩克氏針針尾留置皮外,外展架固定患肢4~6周,后拆除外展架行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
(2) 手法復位經皮空心釘固定:空心釘固定優(yōu)點是可對骨折端產生加壓作用,加速骨折愈合,并且因骨折固定牢固,術后即可行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但需二次手術去除內固定。
手術方法: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仰臥,無菌操作,X光透視監(jiān)測,手法復位方法同前所述,術中透視見復位滿意后,用一枚導針從肱骨大結節(jié)頂點向下1cm 進入肱骨上段,針尖指向肱骨頭關節(jié)面中心下方1cm,將導針鉆入,針尖達肱骨頭軟骨下止,第二枚導針從肱骨大結節(jié)頂點下3cm進入肱骨上段,針尖指向肱骨頭關節(jié)面中心上方1cm處,將導針鉆入,針尖達肱骨頭軟骨下止,后測深,選擇長度合適的空心釘擰入。術后應用前臂吊帶或三角巾屈肘位懸吊前臂兩周,術后1日即可行患肩適度功能鍛煉。
(四) 切開復位內固定
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多適用于有移位的肱骨解剖頸骨折手法復位失敗者。手術內固定器材多有克氏針、空心釘、普通鋼釘、可吸收釘、鋼板螺釘等(因解剖頸骨折患者多為老年人,骨質較差,故建議內固定鋼板最好選用鎖定板)。
手術方法: 臂叢神經阻滯或全麻,患者仰臥,采用常規(guī)肩關節(jié)前側三角肌胸大肌手術入路,保護頭靜脈,分開三角肌和胸大肌,找到肱二頭肌長頭腱,切開關節(jié)囊,仔細記清肱骨大結節(jié)、肱骨小結節(jié)、肱二頭肌長頭腱溝,盡量保留附著在近折端的軟組織以及附著在肱骨大結節(jié)、肱骨小結節(jié)上的軟組織,清除折端瘀血,利用肱骨大結節(jié)、肱骨小結節(jié)、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肱骨頭這些解剖標志及折端的特有標志,將骨折復位,選用合適的內固定材料對骨折進行固定,常規(guī)關閉切口。術后可根據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選擇患肢外固定類型及時間長短。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王東明 - 副主任醫(yī)師 -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