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髖肌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系下肢肌一部分。起自軀干骨和骨盆的內、外面,越過髖關節(jié),止于股骨。按其止點和作用,可分為前(內)、后(外)兩群。前群止于股骨的前面,主要為屈髖的肌肉。后群止于股骨的后面,主要使髖關節(jié)后伸旋轉和外展。

解剖結構與組成前群包括腰大肌、髂肌,后群包括三個臀肌、兩個閉孔肌和孖肌以及闊筋膜張肌、梨狀肌、股方肌。

①腰大?。貉蠹∥挥诩怪康膬蓚?,構成腹后壁的一部分。它起自各腰椎間盤側面、椎間盤毗鄰的腰椎體側方的下緣與上緣、同一椎體上、下緣之間的腱性弓和各腰椎橫突根的下緣。肌束經(jīng)腹股溝韌帶后方,髖關節(jié)前方向下集中移行為堅強的腱,止于股骨小轉子。此肌受腰叢的分支支配(L2~4),接受髂腰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功能:對骨盆屈股、側屈腰部,對股屈骨盆;肌收縮并有內旋大腿的趨勢,但未得到肌電的證實。

另有腰小肌起自末胸椎與第一腰椎間的椎間盤側面及毗鄰椎體的下、上緣,其小條肌股隨腰大肌下降,以薄腱膜融于髂筋膜告終;接受第一腰神經(jīng)前支分支支配,血液供給與腰大肌同。功能:拉緊髂筋膜。

②髂?。瑚募〕噬刃?,位于髂窩。它起自髂窩的上2/3、髂嵴內唇、骶髂前韌帶及其附近的骶骨盆面。肌束向下經(jīng)腹股溝韌帶后方集中成腱,從后外側并入腰大肌腱、止于小轉子。髂肌與盆緣之間有髂肌腱下囊。神經(jīng)支配與血液供給與腰大肌同。功能:對髖關節(jié)的作用與腰大肌同。

③臀大?。和未蠹〕史叫?,覆蓋臀部的大部分。它起自髂骨翼臀面臀后線后方的骨面、髂嵴后分、骶骨尾骨背面及骶結節(jié)韌帶上分。其粗大肌束斜向下外;上分肌束從后方止于髂脛束,下分肌束止于股骨臀肌粗隆。此肌與大轉子之間有臀大肌轉子囊。臀大肌受臀下神經(jīng)支配(L5~S2);接受臀下動脈的血液供給。功能:伸股和外旋大腿,伸已屈的大腿時,如登山,作用更明顯。

④臀中肌:臀中肌位于臀部外上方,其內下分被臀大肌掩蓋,二肌之間有臀肌間囊。此肌起自髂骨翼臀前線與髂嵴之間的骨面及覆蓋肌的深筋膜;肌束向下集中為腱,止于大轉子外面的斜線(與大轉子隔以臀中肌轉子囊)。臀中肌受臀上神經(jīng)的支配(L4~S1);接受臀上動脈的血液供給。功能:外展股,肌前分能內旋大腿。

⑤臀小?。和涡〖∥挥谕沃屑∩蠲?,二肌間有臀肌間囊。它起自臀前線與臀下線之間的骨面;止于大轉子前分,二者之間有臀小肌轉子囊。其神經(jīng)支配與血液供給與臀中肌同。功能:內旋并外展大腿。

⑥闊筋膜張?。洪熃钅埣∥挥隗y部,起自髂前棘、髂結節(jié)及二者之間的髂嵴外唇和闊筋膜。肌腹長度約為大腿的1/3,下行借髂脛束止于脛骨髂脛束粗隆。此肌受臀上神經(jīng)支配(L4~S1),接受旋股外側動脈的血液供給。功能:協(xié)助進一步展股,足著地時助伸膝,足離地時助屈膝。

⑦梨狀肌此肌內側大半位于盆內,起自骶骨骶前孔之間的骨面;肌束向外側集中,通過坐骨大孔,移行為腱,止于大轉子最高處。梨狀肌受至梨狀肌神經(jīng)支配(S1~2),接受臀上動脈在盆內的分支供給。功能:外旋、外展股。

⑧閉孔內肌閉孔內肌肌腹位于盆內,起自閉膜內面及其周圍的骨面,集中為腱,繞過坐骨小切跡,經(jīng)髖關節(jié)后方,止于大轉子頂梨狀肌止點前方。其腱在繞過小切跡處與坐骨之間有閉孔內肌坐骨囊;與關節(jié)后面之間有閉孔內肌腱下囊。閉孔內肌腱出盆之后,接受分別起自坐骨棘與坐骨結節(jié)的兩個小肌——上孖肌與下孖肌并入。上孖肌受閉孔神經(jīng)支配,下孖肌受至股方肌神經(jīng)支配(L4~S1),兩肌都接受臀下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功能:使股外旋。

⑨閉孔外肌此肌位于髖關節(jié)下后方,起自閉膜外面及其下方的骨面。肌轉向后上繞過關節(jié)下方,以腱止于轉子窩。其腱與關節(jié)囊之間有閉孔外肌腱下囊。閉孔外肌受閉孔神經(jīng)支配(L2~4),接受閉孔動脈血液供給。功能:外旋大腿。

⑩股方肌此肌是方形扁肌,起自坐骨結節(jié)外面、肌束橫行,止于轉間嵴。它受至股方肌神經(jīng)支配(L4~S1),接受臀下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功能:外旋股。

輔助結構它們都作用于髖關節(jié),受腰叢分支的支配;分別接受髂腰動脈,臀上動脈、臀下動脈和閉孔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這些動脈都是髂內動脈的壁支。

相關臨床疾病與治療1、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復合性髓肌麻痹治療較困難。

2、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合并髓部肌肉復合性麻痹病例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有三類,即利用臀肌的本身調整,利用髖前肌加強臀肌和利用后側背伸肌代臀肌或復合肌代臀肌。但不管何種方法結果都只能重建一組髖肌。復合性髖肌麻痹的手術治療需行多次肌替代術,移位肌用得越多術后對軀體的平衡影響越大。腹外斜肌轉移操作方便,創(chuàng)傷最小,術后對軀體平衡無影響,通過固定移位腿于股骨大粗隆的外前側或外后側可一次解決復合性髖肌麻痹問題。

3、手術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進行。手術徑路及游離腹外斜肌之方法。對曾行股骨一次延長術而已愈合的病例可先取出內固定。將大粗隆截面視為一半圓。正前側為O度,正后側為180度,正外側為90度。當展髓和伸髓均麻痹時將移位鍵固定于外后側。展髓和屈艦肌麻痹時則將移位鍵固定于外前側。選定固定點后在大粗隆上鉆一貫穿骨洞,以血竹鉗插入轉動使骨洞光滑。將腹外料肌游離端向下引過皮下隧道。如固定點選在外前側則維持鏡關節(jié)于外展45度前屈10度,然后將移位肥弓!過骨洞作自身編織縫合。如固定點選在外后側則維持髓關節(jié)于外展45度后伸15度位。術后石膏固定于上述位置,3~4周后拆線拆外固定,在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陳崇偉 - 副主任醫(yī)師 -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 骨科